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起跑线恐慌“凸显扭曲的教育观 

发稿时间:2017-06-27 08:52: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学校的大门,像是一把重新丈量这个社会的尺子。如果把孩子的成长看成一场马拉松,那么上小学的那天,则理所当然地被看成是真正的起跑。而事实上,在“发令枪”响起之前,明里暗里的,那些各自铆劲儿、你追我赶的“抢跑”早已开始。(6月26日《中国青年报》)

  家长带5岁幼儿去学英语被老师质问“咋这么晚”,我们从中看到了畸形的早教教育和被大人们遗忘的荒芜童年。

  在人口众多、教育基础相对薄弱、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稀缺的大背景下,在白热化的升学竞争面前,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了共识,高瞻远瞩的规划亦不可缺,各种补习班便是付诸实施的常规动作,生怕孩子跟不上,是一种极易在家长之间传递的焦虑情绪。“变态”的家庭教育反而成了常态。有上海3岁小宝宝带穿着尿不湿听英语课的,也有武汉5岁半男孩经过17项培优,每周只有半天休息,累计投入了近12万元培优费的,而如何打造‘牛孩儿’的论坛、自媒体跟帖高居不下也是全国各地的普遍现象。“成功”家长所介绍的经验无不与智力培训、考试分数有关,所感受到的热捧与艳羡,又无形地带动下一轮培训热潮,如此循环往复,“起跑线”恐慌就是这种大环境下的极端反映。

  教育部早有规定,严禁小学、少年宫、社会团体及社会培训机构等举办学前班,认为过早强化小学知识,对学龄前一年的儿童来说是违背成长规律、损害幼儿身心健康的做法。但被明令禁止的学前班,其实都改头换面变成“素质教育”“艺术培养”“创造力训练”等名目,实际还是学的小学那些课。早教机构天花乱坠、不遗余力的夸张宣传,只是利用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把钱忽悠到他们口袋里才是真正的目的,对此,广大家长不可不察。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很多早期智力开发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大都是上个世纪的研究结果。最新研究结果表明,人为的早期智力开发,并不能取得提高智商的预期效果。相反,过早让孩子学习抽象知识,会影响孩子自主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建立,这无疑给热心抢跑的家长敲响警钟。

  实践也证明,那些提前上学前班的孩子,因为已经学过了以记忆为主的低年级知识,确实在一开始会容易得高分,但这种优势保持的时间并不会太长,“最多到三年级,优势就不再了”。启蒙教育不规范、家长的“智力控”及群体性的急功近利心理,很容易促成孩子的不良习惯,导致后劲不足。

  父母是最好的老师。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和支撑,而良好的家庭教育必须以家长理性教育观为必要前提。应该知道,3——6岁是幼儿认知能力及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最为关键。好的习惯将使孩子的小学学习乃至一生都受益匪浅。无视孩子成长规律,提前听课,强化训练,无异于粗暴无知的“拔苗助长”。顺应孩子的成长特点,保持孩子的个性,全面培养综合素质,让孩子具备持久的、旺盛的好奇心和学习能力,呈现孩子美好的原生态,陪伴孩子健康长大,这才是懂得教育、真正爱孩子的家长的明智之举。

  实际上,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最后取得成功的选手都知道在起跑之初如何保存良好的体力和耐力,而对规则的敬畏、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健全的人格,才是人生真正的起跑线。当孩子的童年里除了上课就是上课,没有人蹲下来耐心听听孩子的心声,“补课”填满了焦虑家长的时间与空间,使人无暇思考,一路疾行,而孩子又无力反抗,本该快乐的童年也就成为家长的强力把控而失去了天真烂漫的底色。而消弭“起跑线”恐慌,还有赖于社会大环境的有效监管、理性教育观的不断普及以及每个个体的意识觉醒。(斯涵涵)

责任编辑:杨丽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