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老年俗与现代文明可以相得益彰

发稿时间:2017-01-21 08:36: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过年过年,过的是传统,是习俗;过的是传承,是回忆。很多人吐槽现在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儿了,正是因为少了这些年俗。可在湖北宜昌,有那么一群人尤其是有一些老年朋友仍在坚持着那些记忆深处渐行渐远的年俗。(1月20日《三峡晚报》)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我们对春节的文化传承,除了记住举家团聚、放鞭炮、贴春联等少数年俗以外,不少民间年俗悄悄消失。应该说,一些年俗逐渐消失,有其特定原因。与传统农耕文明不同的是,现代社会,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不再局限于一城一村式的传统生活方式,不再局限于农耕一种生产方式。一些老年朋友坚持那些记忆深处渐行渐远的年俗,无疑值得肯定。但是,这些老年朋友百年之后,谁还记得一些老年俗呢?因此,加强传统文化保护,培养一批民间艺人,弘扬传统文化、传承经典传统年俗,记录下那些逐渐淡化、即将消失的传统文化年俗,无疑很重要。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以来,社会转型与经济发展,给传统节日文化与国人原有价值观念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与冲击。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一些西方节日已经走入我们的生活,成了不少年轻人的新宠。传统节日文化确有式微的倾向。为此,许多人感叹洋节抢了传统节日的风头,春节年味淡了,一些老年俗不见了。国家对节假日休假政策做出调整,增设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正是对公众传统节日文化诉求的回应,受到了舆论的好评。

  尽管有人感叹年味淡了、年俗没了,但是,“百节年为首”、“有钱无钱回家过年”,春节作为中国最盛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仍然承载着民众举家团圆、喜庆这种沉甸甸的传统文化。其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并未根本改变。这一点远非公历新年(元旦)与西方的圣诞节能够比拟。老年俗渐行渐远,我们的传统文化内涵还在。而且春节一直是传承传统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地域文化与亲情伦理的重要载体。这一点从中国特有的春运现象中可以得到佐证。

  换个角度说,包括年俗在内的传统文化习俗是一种集体行为,即便像有的学者提出的那样为传统年正名,春节申遗,抢救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习俗,政府出资培养一批民间艺人,也不能决定其兴衰变更。现代社会,通讯越来越发达,文化越来越繁荣,人们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互联网世界越变越小,春节原有的团聚基因、饮食基因、喜庆基因也在逐步发生变化,文化习俗呈现多元化发展的局面。这是一种社会规律,这种渐进式变化难以阻挡。

  比如,在旧时农历腊月二十三的祭灶活动,随着土灶台这一生活工具的拆除而消亡。比如,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燃放烟花炮竹逐步减少,抢红包等形式多样的其他活动正在代替鞭炮充实年味。再比如,出嫁的女子除夕夜晚不能回娘家,正月不能剃头,这些愚昧、落后的年俗已经被多数人抛弃,即便有的地方还在坚持这样的年俗陋习,也会被公众批评。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年俗将在历史长河中大浪淘沙、去粗存精,不断演变,一些文明、新潮的过年方式正在逐步进入我们的生活。

  因此,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我们要留住老年俗等传统文化习俗,除了记录、抢救一些传统习俗以外,关键要要挖掘传统文化内核,营造更有吸引力,更加温馨,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传统文化氛围,并积极融入到现代文化体制改革中,与现代文明相结合,过好自己的春节,创造传统文化习俗品牌,让人们对传统习俗形成向心力、凝聚力,才能真正诠释春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让年俗等传统习俗在新的时代焕发光彩和生命力。(叶祝颐)

责任编辑:杨丽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