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二维码打赏” 差异化激励不能背离自愿原则

发稿时间:2016-08-29 10:06: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随着发红包的兴起,京城越来越多的餐馆引入了“打赏”机制,如果对服务员感觉满意,顾客可以现场扫二维码支付“赏钱”。对于收费新模式,没有给小费习惯的中国消费者普遍表示反感。记者走访了解到,个别餐厅实施的打赏制由自愿走向索要,经消费者投诉后餐厅已紧急叫停。(8月28日《北京青年报》)

  在一个注重用户体验的时代里,“二维码打赏”得到越来越多的公众参与。在微信公众号里,一些能够引发读者情感共鸣和心理共振的好文章,打赏金额可以达到成百上千元--优秀作者得到了物质激励和精神认同,每一次打赏,都是对作品的一次肯定;只有得到足够的激励和认同,他们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好作品。

  法国哲学家福柯有句名言,“一个人最好的作品,就是他自己”。餐厅服务员尽管没有用文字书写的作品,却依然可以用贴心、细致的服务来赢得消费者的尊重和信任。在现代社会,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活动;如果说可口的饭菜依赖厨师的技艺、舒适的环境依靠餐厅的投入和创意的话,周到的服务则离不开每一个服务员的角色扮演。

  同样的身份标签,服务员不同品质的角色扮演,直接影响消费者的用户体验。在许多餐厅现行的经营管理办法中,“大锅饭”模式下的均等化依然有着广阔的生存空间;“基本工资+奖金”的激励办法尽管有一定的效用,却不能充分激发服务员的主体性。与餐厅发放奖金相比,差异化、个性化的“二维码打赏”更为直接、更有效力。

  缺乏合理的激励制度,就会导致“干好干坏一个样”,甚至会出现“能者多劳”、“干得越多越吃亏”的尬尴局面。当回报与付出形成一种正相关关系,当“多劳”与“多得”紧密联系,餐厅服务员自然会卯足了劲头,形成一种良性竞争的格局。“二维码打赏”对餐厅、服务和消费者三方来说,都是互利共赢的好事。

  通过就餐,消费者和餐厅建构了一种契约关系;消费者支付账单,也是一种角色义务。“二维码打赏”并非契约关系,而是一种没有强制约束力的社会交换,决定权完全在消费者手上;只有当消费者对服务员的周到服务表示价值认同并且自愿支付奖励,“二维码打赏”才会得到更多的公众参与。

  作为一个新兴事物,“二维码打赏”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如果餐厅以此为借口降低服务员的薪酬,将经营成本转嫁给消费者,甚至变相索要“打赏”,不仅给消费者带来物质损伤,也会给他们带来心理落差和相对剥夺感。对于餐厅来说,提升菜品和服务质量才是根本;滥用“不自愿打赏”, 不仅不能实现互惠互利,反而会造成“多输”局面。(杨朝清)

责任编辑:杨丽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