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学生工”是在透支中国制造的未来

发稿时间:2015-12-22 09:20: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顺德和东莞是广东电子制造行业的两大聚集地。近几年来,“用工荒”的说法始终在珠三角回荡。记者近日在这两个地区采访时看到,在各制造企业生产线上频繁流动的工人中,除了农民工群体外,还有一个不被人了解的特殊群体,他们有着学生的身份,但却从事着与工人完全一样的工作,而且拿着可能还低于正常工人的薪水。他们就是由学校带队到这里参加“顶岗实习”的中专或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军(据12月21日《北京青年报》)。

  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实习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一环,也是提高专业技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按照国家教育部规定,对于上学期间实习的学生,每两年学习期内外出实习的时间不得超过六个月,但同时也要保障学生有必要的实习场所和实习时间。显然,既是实习,实习的工作必然要与所学的专业技能“对口”,但从报道中“学生工”的情况看,这些以实习之名实则作为顶班工人使用的“实习生”,所实习的岗位非但与所学专业技能“风马牛不相及”,应当享受的工资待遇,也受到了层层“盘剥”,实习生不但是这些电子企业最廉价的劳动力,更沦为某些民办中等职业院校的牟利工具,实习失范导致“学生工”的普遍存在,不但侵犯了这些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权益,实质上更是在透支“中国制造”的未来。

  从某些“行内”人士的话语中也可以听出,这些“学生工”在上初中的时候就被学校出于某种私利,有意识的选择送进民办中职院校,本应当收取学费为他们培养专业技能的某些中职院校,却把他们以实习为名源源不断的送进电子工厂充作“学生工”,再从“实习企业”按人头收取数千甚至上万元的“劳务费”,围绕“学生工”所形成的利益链,除了企业和中职院校之外,甚至已经延伸到国家义务教育的初中学校,这是非常令人扼腕叹息的极端短视行为,他不但是对国家义务教育和学生健康成长与未来的极不负责任,更是在摧毁“中国制造”和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根基。

  我们都知道,无论是创新、创造还是民族工业的发展,最终都要成为厚重的“中国制造”面对世界,“中国制造”的本身就需要大量中国产业工人的敬业和智慧,然从媒体报道的事实情况来看,珠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很多企业普遍是“铁打的工厂流水的员工”,工人在一个企业的工作经验普遍不足六个月,而“学生工”更是“刚刚上手就离开”,非但对企业没有任何情感依恋,反而被乏累单调的顶岗实习折腾的非常厌倦。员工流动大,不但会对企业用工频频产生危机,没有稳定的岗位职工队伍,企业要提高产品质量或实现创新创造,无疑更是一种奢望,而“顶岗实习”给学生工心理留下的阴影与伤害,势必也会成为他们今后敬业爱岗的最大障碍,没有敬业爱岗和稳定的职工队伍,中国制造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必然失去可持续的原动力。

  平心而论,中国企业既不缺人力,更不缺人才,唯一稀缺的是对企业岗位缺乏职业感和稳定的职工队伍,公开报道显示,德国和日本等国产业工人的岗位工作经验普遍都在二三十年,我国企业员工的工作经验则不足6个月,如果说因为农民工群体的特殊情况造成流动性大难以避免的话,无论是各地各级政府还是各类工厂企业,势必都应当为职业院校学生成为稳定的岗位职工多留一份耐心,职业院校的学生不但能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更可以成为企业发展无可替代的中坚力量和实践创新的生力军,但这一切都必须要有敬业爱岗和稳定与时间为前提,而且这一群体更有成为职业稳定的先决条件,过早的透支非但得不偿失,更会扼杀他们的智慧潜力和岗位热情,这对中国企业和“中国制造”注定会产生久远的负面影响。

  另外,从“学生工”这条利益链上更能看出,“学生工”已经完全沦为包括企业和一些中职院校在内甚至初中学校等共同的“剥削”对象,这也折射出政府教育等相关部门监管上的乏力和亟待强化完善,稚嫩的学生肩膀需要扛起国家建设的未来,过早的透支和利益观念的灌输,受损的还不只是经济发展和“中国制造”的根基,更关乎所有。(朱永华)

责任编辑:李晓伟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