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玻璃心”呼唤重塑教育观念和互动关系

发稿时间:2015-06-16 07:45: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近日,湖北武汉市汉口区百步亭一名16岁女孩从自家楼上坠下,不幸身亡。事发时,女孩的父母在家尚未起床,直到悲剧发生后才察觉。其母亲提到,因为女儿前一天回家较晚,他们曾对其进行了批评,没想到第二天发生了这样的悲剧。(6月15日 《武汉晚报》)

  在社会转型时期,未成年人轻生一次又一次触痛我们。那些稚嫩的花朵,尚未成熟绽放就过早地凋谢。在家庭结构小型化的当下,孩子们得到了诸多的呵护和关爱,却缺乏受挫经历和失败体验。脆弱的“玻璃心”一旦遭遇挫败,就可能会产生负面情绪;一旦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就可能会以极端的方式呈现。

  许多父母并不缺乏对子女的爱与关心,只不过,他们对爱的理解与表达会存在误区和偏差。对于孩子的“不听话”,不少家长会采取色厉内荏甚至危言耸听的方式进行规训。这样的“暴力育人”,表面上立竿见影,实质上隐患重重。面对晚归的女儿,家长的教育和引导如果过于简单粗暴,难免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创伤。 

  在理想的图景里,父母和子女是权利平等、地位均等的亲子关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孩子的主体性和异质性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尊重。父母和子女原本是一个情感和命运共同体,却由于价值观念的冲突、社会互动的匮乏,以及情感润滑剂和黏合剂的缺失,让亲子关系处于一种干燥化的状态。 

  早在一百多年前,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就写出了传世名作《自杀论》。他认为,当个人与社会团体或者与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发生障碍或产生离异时,便会发生自杀现象。当学生敏感、脆弱的精神世界遭遇老师、家长的言语刺激和刚性控制,失范型自杀便不时呈现在社会生活之中。

  当孩子对现状不满,“退出”便成为最常规也最有效的行为策略。可是,与退学相比,身心尚未发育成熟的孩子们,以结束生命的决绝方式,来告别这个给过他欢喜也给过他悲伤的世界,令人震惊和痛心。

  正如人民日报评论所言,物质丰盈、精神苍白,是这一代青少年的致命伤。过于关注物质生活和知识学习,却没有给予他们的精神世界发育和心理健康建设以足够的重视和帮助,才是最大败笔。从这个角度上说,中学生轻生既是心理健康建设缺失之痛,也是教育管理方式单一之弊。

  古人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关注孩子们的心理空间,守望未成年人的精神家园,需要重塑教育观念和互动关系,让孩子们稚嫩、脆弱的心理不断成长。当“玻璃心”逐渐坚固起来,面对外来的压力,孩子们才会更有承受能力。(杨朝清)

责任编辑:李晓伟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