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银行实习生“看父母下菜”势利损伤公平

杨朝清

发稿时间:2014-04-30 07:57: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记者注意到,近日多家银行公开表示对私人银行客户或其他高达标端客户子女提供在银行等金融机构实习的机会,由于实习名额的稀缺性,这也意味着父母并非任何银行VIP客户的学子们失去了公平竞争的机会。(4月29日《证券日报》)

  申请出国留学也好,增加就业筹码也罢,在供求关系失衡的格局下,银行实习机会成为“香饽饽”。在理想的图景里,银行招实习生看重的是后天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然而,在现实的语境下,银行招实习生却上演了“拼爹”的戏码。父母的资产、家庭的经济实力,成为实习生名额“花落谁家”的关键性因素。

  按照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银行遵循利益最大化逻辑和效率原则。银行之所以为VIP客户子女提供实习机会,就是看中了 “钱景”--银行吸引了客户,达到了揽储的目标,而客户为子女增加了一块海外名校的“敲门砖”,让子女“赢在教育起跑线上”。看似互利共赢、皆大欢喜的利益交换,却隐藏着对教育公平、社会公正的损伤。那些在银行和海外名校门外苦苦等待的寻常百姓家的子弟,一次又一次被坚硬的现实刺伤。

  著名社会学家孙立平教授认为,势利已经开始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病症,其作为一个行为模式最大的特征,就是愿意锦上添花不愿意雪中送炭,导致资源集中在那些拥有较多资源的人手中,而对一般民众以及弱势者冷漠甚至不屑。最令人担忧的是,这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偏好。银行对部分学子另眼相看,就在于看中了他们父母的“钱袋子”。

  中国历来是一个关系型社会,一个又一个的圈子,成为熟人社会的基石。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VIP客户所在的熟人圈子大都具有很强的同质性,这些经济精英都是银行梦寐以求的客户资源。从这个角度上说,银行实习生“看父母下菜”有着厚重的利益考量,是“投客户所好”的势利之举。

  机会公平是社会公平的核心,可是,在“出身论”的裹挟下,“看父母下菜”显然背离了这一原则。更为关键的是,银行和VIP客户一拍即合的“共谋”,让实习证明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大打折扣,符号互动也就被渐次抽离、掏空了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海外名校招收的是含着“金钥匙”出身的富家子弟,并非货真价实的优秀人才。

  只看重先天的物质条件,却忽视后天的主观努力,银行实习生招募“潜规则”说到底是一种势利的短视。这样的行为,从短期看确实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让银行得到更多的收益;但从长远上讲,这样的价值导向,不利于银行的人才储备和长远发展。(杨朝清)

责任编辑:贾元熙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