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首页>>评论 > 文娱 >>  正文

《新时代中国人权故事》——用故事打开问号

发稿时间:2024-11-27 16:03:00 来源: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作者:陈风 中国青年网

  《快时代下的“慢情怀”》《人生有味,不止于生计和盈亏》《生命的天平上,没有孰轻孰重》……这些富含问题意识的故事篇目出自张永和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新时代中国人权故事》,该书入围了中宣部指导、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主办评选的年度主题出版类“中国好书”。作为一本大众普及类读物,故事的讲述者在人权议题里,从不同侧面呈现个人、家庭、村社、城镇与国家相互交织的命运,紧扣社会生活中的具体矛盾、问题,努力揭开问题的一层层答案,试图打开读者心中一个个问号。

  该书汇聚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师生的力量,收集整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20个人权故事。每个故事篇末的“结语”和严格规范的“主要参考文献和素材来源”,透露出故事讲述者的学术背景,也标示着这里的“中国故事”排除了一般故事中蕴含的虚构性元素,是展现、诉说中国已经和正在发生的“真事”。故事中的主角有邮局收发员、民宿经营者、火锅店老板、手语律师等数以百计的村民、市民,讲述者通过形象、生动、有脉络、有情节、有精神互动的叙事方式,在小人物故事的讲述中,诠释中国人权观念,展现新时代人权智慧。

  开篇《你知道什么是人权吗(代序)》,即以问题为先导提示读者,人权作为活的概念,不仅活在理论之中,更活在日常生活里,大众在生活中展现出对于“人之为人”最现实的理解与表达;研究者在沉湎于抽象理论和宏大叙事时,需要关注具体的人和生活;讲述者在力求精确科学的表达之余,需要隐晦的、留白的美感;阅读者在渴望和追求理性之外,需要不时回归感性与激情。因为,事实上,人们的全部过往都是故事的集合,关于人的学问和理论的根本依据也不外乎人的故事,除了理论,大家还需要故事。

  精准扶贫的故事,详解村民为什么不搬走、为什么不修路、路该怎么修的问题,探究修了路之后人的出路、孩子们走出去之后还要愿意再回来的问题,给出了从“贫困到振兴,希望寄予新一代”的开放式结局。

  “药神”与医保改革的故事,从电影《我不是药神》向社会抛出艰难的选择题切入,讲光影与现实,谈争议与困境,揭示错综复杂的矛盾,最后将问题的解决放在“关键之举:医保改革”,让守护生命的光亮真切地照进了现实。

  科技与人权的故事,则围绕破解科技双刃剑的难题,对于科技发展的成就,既讲“科技是手段,人是目的”的温暖,也讲科技之殇的冷暗,收结在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根本价值尺度下,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努力跨越数字鸿沟。

  末篇《实现人权,我们是有计划的》,介绍中国通过“五年规划”和“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促进人权的人权事业发展方式,难以做故事性表达,但从文本中的“人权是个好东西,关键是怎么实现它”“如果一种计划不够,那就两种”……仍能够看到讲述者对故事性的坚持。

  故事也许不能打开所有问号,讲故事的目的也不止于解疑释惑,该书的编者希望,“留白处或是意犹未尽处,你可以书写自己关于人权的故事”。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蒋建国评价本书:在书中,我们能捕捉到夜间街市里的中国味道,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家乡情结,中国人关于绿皮火车的记忆……还有中国人在理解人权概念时所借助的“民生”“公道”等传承千年的观念。但与此同时,中国人素来有天下主义的情怀,中国人权故事又不只是中国人的故事,它也以中国人的视角关心人类共同命运,关注人权国际交流。故事里的人和事站在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恰恰反映了这本书对于人权特殊性的书写和对人权普遍性的追寻。

原标题:《新时代中国人权故事》——用故事打开问号
责任编辑:梁文艳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