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首页>>评论 > 文娱 >>  正文

以文学之名汇文化强国之力

发稿时间:2024-09-30 15:34:00 来源: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作者:施郑平 中国青年网

  何以文学?文学何为?

  泱泱华夏、巍巍中华,写不尽5000多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写不尽960多万平方公里壮美辽阔、写不尽56个民族多样融合、写不尽14亿中华儿女朝气蓬勃。

  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新时代新征程,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作家和文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多向经典学习、多出精品之作,以文学之名为人类文明奉献独具魅力的色彩与声响。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密相连、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文学在重要的历史时刻必须在场,作家在时代的伟大变革中不能失声,必须时刻为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为中国人民创造历史鼓与呼。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波澜壮阔的新时代,为文学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这样的时代更呼唤伟大的文学作品去反映历史巨变、描绘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这就是当今时代赋予中国作家的光荣历史使命。正如作家冯骥才所说,“应该追求勇担时代责任的文学。有责任的人生是有分量的,有责任的文学不会轻飘飘”。

  新时代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要牢记“国之大者”,心系民族复兴伟业,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发现创作主题、捕捉创作灵感、观照社会热点,积极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深刻揭示百年中国的人间正道,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精神气象,努力使文学成为新时代的号角。

  人民是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在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作家柳青扎根皇甫村14年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去终成《创业史》,作家周立波回到家乡与人民同劳作、共甘苦,打造出《山乡巨变》……他们是人民的歌者,始终以充沛的人民情怀、坚定的人民立场,抒写人民生活、塑造人民主角,是为人民书写的杰出代表。

  新时代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要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作为创作的必修课,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向经典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把手中的笔和人民的脉搏心跳紧紧贴合在一起,记录人民开创历史的伟大实践,描绘人民丰富多彩的真实生活,展现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以生动的细节和艺术的表达塑造时代新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创新创造开辟了文学广阔的发展空间。鲁迅的《狂人日记》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为文学发展注入不竭活力。进入新时代,推动文学从“高原”迈向“高峰”,同样需要创新创造。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亮程的《本巴》将传统史诗的叙事逻辑进行了一次解构性再创,是新疆文学乃至中国文学多元发展和创新前行的有力证明。

  当前,文化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群众接受、欣赏习惯发生巨大转变,只有勇敢打破传统文学的界限,积极探索新媒介、新技术与新叙事的结合,才能打造出具有时代感和前瞻性的文学作品,文学的声音才能传得更远。李娟的散文集《我的阿勒泰》通过影视化改编打开了文学世界的“万花筒”,是一次里程碑式的大胆创新。

  新时代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要以开放的姿态主动融入现代传播格局,善于运用技术革新创新文学传播方式、强化文学价值延伸,重视向电影、电视、动漫、纪录片、微电影、网络微剧、网络短视频等多种形态文化产品接轨融合转化,助推作家“出镜”作品“出圈”,拓展文学的影响受众,使优秀文学作品在“圈内圈外”、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让我们勇担新的文化使命、不负时代召唤和人民期待,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精品佳作,努力攀登文学高峰,为不断推进文学事业繁荣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原标题:以文学之名汇文化强国之力
责任编辑:朱浩天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