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评论 > 文娱 >>  正文

在差异中拥抱多元:《女王案》与牙买加文学

发稿时间:2019-01-11 18:11: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作者:袁雨航、孙晓萌

  相信大多数国人,对远在大洋彼岸的牙买加并没有过多的了解,和其他加勒比海的岛国一样,牙买加的历史和奴隶贸易紧密连接在了一起。西班牙人到来之前,这片土地一直是印第安人阿拉瓦克族居住的家园。1494年,航海家哥伦布来到牙买加,1509年,西班牙人正式宣布牙买加为殖民地。在殖民岁月中,西班牙一方面征用阿拉瓦克族作为奴隶使用,另一方面为补充劳动力,又从非洲大量贩卖黑奴到加勒比海地区,在西班牙人的枪炮、奴役和蔓延于中北美的疾病中,来自西非的黑人逐渐取代了阿瓦克族印第安人,成为了牙买加地区的主要民族。

  然而,牙买加和欧洲的联系并没有终结于西班牙的入侵。1670年,西班牙人根据马德里条约,将牙买加割让给了英国。在随后的百余年中,英国在牙买加建立了大量的种植园。为了维持种植园的产量,英国人扩大奴隶贸易,进一步贩卖了大量黑奴来到牙买加,直到今天,牙买加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都是英国殖民时期西非黑奴的后裔。尽管种植园发展繁荣,牙买加也逐渐成为蔗糖、咖啡等物产的著名产地,但其社会发展却受到了殖民政府的压制。为抗击殖民主义,争取独立,20世纪上半叶,牙买加爆发了如火如荼的民族主义运动,最终在1962年,牙买加宣告独立,并宣布加入英联邦。

  不难看出,牙买加特殊的历史背景造就了多元的文化。殖民时期,欧洲人先是从非洲贩卖黑奴,在奴隶贸易禁止之后,又从中国和印度运来了大量的签约工人,这些亚洲人的后裔也开始在牙买加繁衍和生活。漫长的时光岁月中,那些印第安的、非洲的、西班牙的、英国的、印度的、中国的,本土的、殖民的、外来的文化,随着历史的迁徙以及和加勒比地区文明的接触而变得碎片化。詹姆斯·利文斯顿(James T.Livingston)在试图描绘加勒比诗学时曾经说过,加勒比诞生于一种永恒律动的节奏中。也许不仅仅是诗学,牙买加文化也是这一特征的体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影响,牙买加的文化之源依旧生生不息,由于靠近北美地区,牙买加文化又在发展的过程中留下了美国文化深深的印记。

  正如牙买加的民族主义者马库斯·加维(Marcus Garvey)所担心的那样,“那些对他们的历史、文化和出身没有了解的民族,就好比是一棵没有根系的大树”,如何在历史的尘埃中,去寻找牙买加文化的根基,发掘出牙买加的文化认同,正是从建国后,牙买加知识分子致力的方向。而这种对文化身份认同的追求,也体现在了对文学认同的追寻上。一直以来,加勒比文学一直是后殖民文学研究的源泉,为后殖民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本资料。正如加勒比地区使用的语言“克里奥尔语”一样,包括牙买加文学在内的加勒比文学,被认为是“杂糅的”、“变异的”和“去中心化”的。在后殖民的视角下,加勒比文学一直被用来和大写的英语文学作比较,去寻求其和中心在题材、体裁以及创作方式上的异同,通过探寻其和中心的关系去定义加勒比文学,或者后殖民文学反抗的本质。然而这种所谓“逆写帝国”的书写方式本身,又何尝不建立在帝国的中心话语权之下呢?通过这样的“逆写”方式,我们又怎样去建立基于加勒比文学本质的文化认同呢?剥离西方中心的思想体系,牙买加独特的文化认同究竟是什么,而牙买加文学的美学特征又究竟是什么? 

  《女王案》的出版,第一次将牙买加文学的真面貌展现给中国读者,同时也为中国文学爱好者重新审视加勒比文学提供了契机。正如牙买加多元的文明一样,《女王案》集合了不同文化背景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家或出生于牙买加,在英国、法国或者美国接受教育或生活,或是出生于欧洲,后回到牙买加生活。作家的多元性背景也体现在《女王案》中的一则则故事中。翻开读本,可以发现这些小说时而如神秘奇特的传奇故事,时而又如同发生在世界角落的寻常生活,时而将人的思绪带到充满奇幻冒险的非洲大陆,时而又将人的思索拉回现代摩登的纽约街角。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是世界各地人民的后裔,是步态优雅、含情脉脉的印度姑娘,也是秀发浓密、肤色黝黑的非洲女孩,还可以是精瘦结实、和煦随意的华人先生……这些故事既可以是传统的,如《玛丽玛》中充斥着的那些如夜蛾、梦游的魂灵等奇幻的意象,也可以是现代的,如《穷途末路》中体现的那种“纽约客”般的日常生活;既有对殖民的反思,如《女王案》中对英国的控诉,又有对现代性的拥抱,如《爱的最后一位使者》中对美国生活的追寻;既有对牙买加包括经济贫困和治安动荡等社会问题的控诉,如《桑德拉小姐》中对那位由于社会原因而在苦难中度过一生的牙买加老妇人的追忆,也有对牙买加文化传统无法割舍的爱恋与追忆,如《基石》中美国的牙买加移民在关键时刻所采用的源于非洲古老传统的救命良方。除表现主题的多元性之外,作品所使用的创作手法也并不唯一,既有现代文学中移置、错位、空白等表现手法的运用,也有移民文学挪用、杂糅手法的体现,同时又显现出非洲、印度等文化的口传文学传统。

  在如此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想要在历史的尘埃和现实的纷繁中寻找牙买加文化的唯一根基和统一认同,可能已经是无法实现的事情,但从另一角度来讲,正如一则加勒比国家的格言——“起源众多,出类拔萃,一个民族”(OUT OF MANY ONE PEOPLE)——所叙述的那样,也许牙买加文学所体现的文化认同,正表现在这种在差异中拥抱多元的文化包容性中。这种对不同文明、不同宗教和不同习俗的吸纳和包容,使得全世界的读者能够在后殖民的视角之外,重新审视和品读这片深受移民文化影响的土地所诞生的文学。这里的多元文明尽管存在差异、存在矛盾、存在冲突,却哺育出了绚烂缤纷的文学作品,能以一种普世的、无边界的文学形态呈现在世界读者的面前,体现着共同的人性、承载着全人类的情感,而这种如跳动夜蛾般鲜活的生命力,不仅让来自不同文明的牙买加人为之倾倒,也蕴含着全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让全世界的读者为之动容。(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 袁雨航)

责任编辑:王凤标
 
版权声明: 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