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中青网评 >> 正文

学术信仰拒绝“人设表演”

发稿时间:2019-02-14 08:45:00 作者:邓海建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一个堂堂北大博士后,竟然对知网表现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态度——这大概就像号称“金牌司机”的不认识方向盘、自诩“顶级御厨”的不认识葱姜蒜,崩溃的岂止是“人设”?2019年的春节,“学霸演员”翟天临以超现实主义演技,为全国观众呈上了这部大戏。

  一个瓜,牵出一根曲里拐弯的藤蔓:先是演员翟天临在直播中说,不知道知网是什么东西,接着他的博士学历被质疑,紧接着还有论文涉嫌抄袭,然后导师、院长疑似皆受牵涉……舆情汹涌,群情激奋。北京电影学院发表声明称,已成立调查组,对学术不端行为持零容忍态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随后亦表示,将根据其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调查结论按规定处理。于此观之,真正意义上的“好戏”,估计好在后头。

  娱乐八卦是粉丝操心的事,学术信仰才是公众关关切的点。

  “查重率40%”的一篇论文,大概是引爆翟天临事件的一根引线。一些顺理成章的疑问接踵而至:第一,网友三两天就把翟博士的学历问题查出漏洞无数,我们自然有理由问一句,“那些一路绿灯的发证单位到底是怎么审核的?”在舆情发酵的“调查”之前,严谨的治学程序为什么没能堵上这些低级的漏洞?第二,翟博士在求学过程中,演戏读书两不误,这一路发展下来,究竟有没有区别于其他普通研究人员的“绿色通道”?说白了,公众想问一句:演戏好,在学历获取上是否有“特权加分项”?

  这些问题,在教育公平成为社会核心焦虑的今天,亟待有个经得起历史拷问的答案。

  学术圈不是娱乐圈,做学问不是玩走秀。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17年,我国有一亿小学生,八千多万中学生,两千多万大学生,而硕士只有两百多万,博士生只有三十六万。高学历之所以备受尊崇,是因为公众对知识与教育的基本信仰,是学术研究与治学精神的历史传承。百里挑一、千里挑一的博士,大多本身就是十年寒窗的励志人生;如果这样的学历流程也与造假有染,寒门学子还能指望从教育公平上找到人生上流的动力源?

  学术信仰之所以“比钻石还珍贵”,无非是两个基本道理使然:一则,它事关一个国家的教科研秩序。艺术与学术,当然不是一回事。学术研究的专业性与神圣性,显然不能用艺术活动的灵活性与自由性来捣糨糊。如果博士等研究工作成了装饰性的一顶花帽子,不仅玷污了学术研究的风习,亦容易在国际社会给人造成误解、从而影响国内学术生态的兑现能力和国际信用。二则,它事关一个社会对教育公平的期待与敏感。今天的教育,依然是中国年轻人实现人生出彩、追求美好生活的主要路径。如果学霸和学历都能拿出来“营销”,从小就焦虑在起跑线上、寒假还奔走在十几个补习班的孩子们,还有什么努力的指望?

  学术是需要一方净土的,教育是必须公平正义的——这是社会的底线、更是规矩的红线。当然,自古以来的制度都难以抵达完美,校准与纠偏是成长成熟的代价。翟天临事件其实未必是件坏事,起码在这个春节提醒我们检视学术研究机制是否存在BUG、重点高校的招生是否存在牛栏关猫的“特例”。相关部门更要“顺瓜摸藤”,看看还有多少“翟天临们”的学历旅程有待起底。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亡羊补牢,把货币化的“高学历需求”禁绝在公平正义的学术制度门外。(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邓海建)

责任编辑:王凤标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