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中青网评 >> 正文

【青年学生说】归乡路,人在“囧途”变坦途

发稿时间:2018-12-08 11:03:00 作者:高英梓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作者信息

高英梓 

学校 山东大学(威海)

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年级 2015级

七月中的鲁东地区

  四野可见之处,都已是一片郁绿景色,从高铁车窗俯身望出去,延绵却低矮的山群、生气盎然的菜畦,以及最近几年如雨后春笋般拔起的新楼房,无一不是盛夏时节的可爱模样。高铁车厢内清凉舒适,轻柔女声缓缓响起:前方到站青岛北站,到站旅客请提前准备。

  青岛市市名以古代渔村青岛得名。青岛市专名“青岛”本指城区前海一海湾内的一座小岛,因岛上绿树成荫,终年郁郁葱葱而得名“青岛”。 

  历史上,青岛风云动荡。民国三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取代德国占领青岛。民国八年(1919年),中国以收回青岛主权为导火索,爆发了“五四运动”,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分水岭。民国十一年(1922年)12月10日,中国北洋政府收回青岛,辟为商埠。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国民政府接管青岛,仍为特别市。1949年6月2日,青岛成为华北地区最后一座解放的城市,改属山东省辖市。 

  如今,青岛是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是沿黄流域和环太平洋西岸重要的国际贸易口岸和海上运输枢纽,与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港口吞吐量跻身全球前十位。

  2014年建成青岛北站,是目前胶东地区最大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从思绪中回来,我摘下耳机,整理好随行的一只背包,看着窗外的景色渐渐变得熟悉。放假从威海到青岛这一段仅一个多小时的旅程,在我一个安然的小盹中迅速度过,“青岛北站”站牌跃入视野,柔和的光点亮了归乡旅子的目光,我下了车,霎时被一片亲切的乡音环绕,报平安的电话、微信语音零零碎碎漂浮在站台夏日的暖阳中:“到啦到啦,可不是快吗,这就到啦”、“马上出站啦,不用接,坐地铁三号线转眼就回家了。”

青岛地铁三号线通车,可由青岛北站直接换乘。高英梓 摄

  学校门口的公交车直接开进威海北站内,高铁将两座城市的遥遥相望拉近成一个半小时的轻松旅程,青岛北站内,去年新开通的地铁三号线又将人平平稳稳送到家门口。在2018年,归乡二字已成为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很难想象,在过去,一段归乡路需得花费何等的心力与时间。

 

绿皮车。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984年,十六岁的父亲第一次只身踏上归乡的旅程。

  从宁波到山东省一隅的海阳县城,要先乘26个小时的火车,在老式的火车上,有人买了站票无处歇脚,四下里都是疲惫又焦虑的脸,还有索性钻进座位下、跳进行李架上休息的旅客。父亲头次一人在外读书,还在快放假的时候摔伤了胳膊,他挤在木头座椅的一边,一手吊着绷带,一手护着怀里的行李卷,在火车与铁轨碰撞的轰响声中睡去。半睡半醒间,似乎一个趔趄冲下座椅,头磕在地上,父亲迷迷糊糊间也未觉疼痛,直到第二天清晨醒来,才发现自己坐在地上,头上撞起一片青紫。

  海阳县城不通火车,车开到青岛市,就要再找长途汽车。长途车颠簸七八个小时开到海阳县城,剩下的二十里路只能走回去。头顶是广漠寒天,寥寥小星,脚下是归乡之路,坎坷漫长,只有路旁百米一座的路牌安静矗立,伴着归人疲倦的脚步。然而交通的不便只是一方面,少年出行在外,音讯只能靠一封十多天才能收到的书信传达,儿行千里母担忧,归来的平安是系在家人心中的一个结,随了年月越缠越紧,无法释怀。

  后来父亲在青岛参加工作,逢年过节返乡路一走也走了三十年,从二十岁的青年人,到五十岁的中年人,从只身一人到一家三口,这一条路,也渐渐是由坎坷到平顺,由满载着焦虑愁绪的人在囧途,到轻松惬意的从容旅程。

  交通出行的飞速变化,在一条归乡的路上凝成一个小小的缩影,汇聚着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变迁,也记录着人们或匆忙或平静的脚步去留。

  高速公路在城市之间铺开,铁路运输一次又一次提速,小客车、高速长途车也都渐渐成为这一条路上的代步工具。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渐渐也能约出租车在青岛与海阳之间来去。05年时从青岛去海阳一趟车的价格是300元,比起坐长途车或是在路边拦私人运营的“依维柯”略贵一些,却不必在春运来临前一个月就忧心忡忡地盯着汽车站,想着如何能托关系买一张回家的车票。

十年前常有私人运营的长途客车,按照品牌称作“依维柯”。图片来源:网络

  07年父母考了驾照,08年,家里买了第一台私家车,于是那年的归乡途,一家人三分忐忑七分新鲜地第一次开着自己的车上了高速。那时智能手机尚未能普及,为了跑这一段高速路,特地买了一个约有现代汉语词典那样大的导航仪。青威高速上,母亲开着车,父亲抱着导航仪,紧盯着每一个路口。车外飘着细细的雪珠儿,车内是导航偶尔传来的提示声。母亲握着方向盘手心出汗,父亲全程全神贯注,恨不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只有我年少心大,欢喜于终于不用再挤在拥塞的长途车中,蜷在后座上便能昏然睡去。再一睁眼,已经到了爷爷奶奶的县城新家,只顾揉眼呢喃一句“真快”。

青威高速建成,由青岛至海阳仅需不到2小时车程。图片来源:网络

  2014年,青岛北站与海阳北站建成,高铁在两座城市之间轻捷来去,于归乡路途的种种辛苦与纠结,也成为偶尔说起的“想当年”的故事。又提归乡,就再也没有大张旗鼓,草木皆兵。周末里一时兴起,在手机上订好车票,乘地铁乘火车,从一个家到另一个家,只需不到三小时。这份路上的轻松和随意,是如今在路上的人们心中的底气与自信,无论身在何方,都身在一张妥帖布置的交通网内,天涯即是身侧,天堑也成通途。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旅人归乡的方式变化得从未有这样快,这样令人惊喜。不仅是路变平、车变快,更是信息的转瞬即达,让路上的人心变稳定,行更从容。从便捷的网上购票,到精准的定位导航,一切因素在出行途中完美而默契地配合着,这样迅猛却又潜移默化的改变,在每个人的身边悄然发生着,如远天上的星辰点点,伴人在旅程。以出行的路观照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路,似乎是相似的,都是高速发展,一日千里,都是乘风破浪,笃定前行。一条归乡路,四十载家国变迁,令人感怀。

责任编辑:王凤标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