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中青网评 >> 正文

【40年记忆】三代人的育儿经

发稿时间:2018-09-20 17:56:00 作者:谢伟锋 来源: 中国青年网

网络图

  父亲是一个爱研究事物的人。一天闲来无事,他带上老花镜,仔细端详着我儿子的奶粉罐,对着上面的配方表念叨起来:“OPO、牛磺酸、麻黄素……”末了,转身问我这些是起什么作用的。

  还真问对人。在买奶粉的时候,自己专门做了不少功课,包括各大网站论坛、名人微博和公众号,都留下了我这个80后奶爸求证的足迹。购买的奶粉,也从国外品牌锁定到某国产奶粉,其中的原因就是对奶粉配方的再三斟酌。因此,对于父亲的刨根问底,我还是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细细讲解之后,父亲啧啧称奇,说现在给孩子喂个奶都有这多讲究,和他们年代完全不同。我不仅好奇地对父亲反问道,“你做宝宝的那个年代,有奶喝吗?”答案竟然是肯定的--“有!”这倒是出乎我的意料。

  父亲出生在1953年,正好赶上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国民经济已经得到全面恢复与初步发展,但生活物资还远远称不上丰富,吃饱饭几乎是全家老小最心心念念的头等大事,为此还带来了不少人口迁徙。也就是那个时候,爷爷举家从浙江搬到农业大省江西,并在铁路上谋求了一份养家糊口的事业。在稳定之后,父亲以及叔叔伯伯们隔着几年接连出生,这给爷爷奶奶可带来了不少幸福的烦恼。

  最头疼的问题,是奶水。奶奶先天性奶水不足,面对嗷嗷待哺的几张嘴,内心几乎是崩溃的,而靠米粒熬成的薄粥,孩子们则有着本能的抗拒。好在,当时一家人所在的江西弋阳,养牛的农场也是有的,新鲜牛奶还是能够买到的,也不需要票证,但因为经济的原因,只能买到一个小玻璃瓶的鲜奶。到了分食的时候,就把煮沸的牛奶舀一勺子倒进一大碗开水里搅匀。这做营养肯定是保证不了,目的就是让孩子们的嘴巴沾点“奶气”,好“糊弄”过去。即便很艰难,爷爷奶奶还是把五个孩子拉扯大。接着,他们的孩子也有了孩子。

  据我母亲说,一岁多的我是不吃鲜奶的,吃了就吐。为此,我还特地上网科普找了原因,发现婴儿是不能直接饮用鲜牛奶,因为酪蛋白的分子大,会导致娇嫩的肠子接受不了,容易导致便秘。但为何爸爸、叔叔们就没那么“金贵”,“来者不拒”的原因到底是鲜奶稀释过度还是物质极度匮乏,这个问题现在看来恐怕是无解,但父亲为我找奶粉的经历,可真是“九曲十八弯”。

  八十年代初,鹰潭大街小巷里商店里的物质相比之前,那是丰盛不少,但依然存有短板,奶粉就是紧俏的资源,经常会脱货。要买到奶粉,更好的办法是去省城南昌,但自己亲自去带货,显然不太现实,毕竟来来回回的路费就不少,而且需要整整一天的时间,工作上耽搁不起,所以父亲只能看单位或周围有没有人出差,顺带捎点回来。就这小事,那时还得找关系好的那种,一般人还真不愿意接这个轮子。

  到我这辈买奶粉,那就完全不是事。改革开放带来的物质繁荣,也让“请进来”和“走出去”相向而行,超市里进口商品的琳琅满目,有选择恐惧症恐怕还会挑花眼。我给孩子买奶粉,就换了好几种。第一种是丹麦进口的,后面自己偷偷尝了口,觉得有股淡淡的腥味,换!第二种是爱尔兰原罐进口,后面发现二段之后配方会加麦芽糊精,换!最后,还是选择了一款国产奶粉,配方和口感都合适。为此,母亲还说我儿子是吃“多国部队”的奶长大的。

  母亲的话,透露出老百姓对于改革开放的自我感知。改革开放就是让市场起了配置作用,商品的高速流通,正是印证着改革的高效。三代人的育儿经里,既包含着对下一代的念兹在兹,更是对祖国快速发展的一种朴素见证。(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谢伟锋)

责任编辑:王凤标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