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违背互联网规律的APP注定惨败

中青网评

发稿时间:2017-06-16 10:33: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程振伟

(资料图)

  一本《新华字典》,新中国建立后一代代国人的识字工具书,基于其“便捷实用性”和“伴随国民启蒙成长期”等特质,已经走进国人的共同记忆中,裹挟着说不尽的成长记忆和情怀。然而在“互联网+”时代,浓缩着知识精华与智慧投入的《新华字典》APP,一说起收费,即引起巨大争议。

  知识产品的“实效性”,在不同时代有不同要求。曾经,《新华字典》的出炉,凝聚着国家大量资源投入,是一部工匠精神与时代需求因应而生的杰作。像《新华字典》这样的工具书在那个年代差不多是“独此一本”,“稀缺性”和“实用性”,再加上定价合理性,使其成为国民愿意买单的“学习必备工具”。然而今时今日,《新华字典》APP出炉,却未获得《新华字典》当年刚出炉时的“满堂彩”。因为市场和网络上可替代产品并不少,虽然未必有《新华字典》的权威性,但基本能满足识字、甄别汉字需求。反观《新华字典》APP,在互联网上接受度如何尚未验证,在有多大用户黏性尚是存疑情况下,主创出版方纠结“回本”,不由得引起网民吐槽。

  《新华字典》APP收费争议的实质,正是“回本”与“生命力”谁该先行的问题。今天《新华字典》与时俱进,顺应互联网时代做“互联网+”,但相较于纸质版的24.9元,40元的APP引发的收费之争,表面看似是公众在意“价值溢价”,背后暗含的却是场民意测试题,即考量《新华字典》APP如何“走得远”而又实现“帮国民识字普及文明的社会效益最大化”。商务印书馆回应,做APP所耗巨大,有著名播音员李瑞英的播读,还有诸多游戏社交功能等,开放使用功能的“40元”,无非是要回收成本。知识收费正在成为商品经济共识,但这本“新华字典”并非一般商品,而是寄托着国民成长记忆的纯公共品,肩负官方国民字典编纂、普及普通话、提高国民素养的宏大职责。在此基础上,APP的生命力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庞大用户长久使用的基础上,其社会效益才能最大化,APP也才有价值和意义。而在产品刚刚投入市场就纠结收成本问题,未免显得格局太小。互联网思维意味着,文化实体产品并非搬到网上,就能凭借其固有光环“用户黏性也上线”,其设计理念、甚至是营销策略都可能关系其成败。用户体验不好,没有生命力,自然就不会有利润。

  《新华字典》凝结着一代代人的成长记忆,对其APP的吐槽并非是坏事,至少说明其互联网产品的潜在需求大量存在,也说明公众对其“生命力”颇为牵挂。作为国家曾经投入巨大资源承担国民识字提高文化特殊使命的国民用书,《新华字典》的“互联网+”尝试,需要政府和民众的提倡和支持。不妨把网民的吐槽看作实现其不断完善、长远发展的民意收集,也不妨多一些互联网产品概念,比如免费开放其基本查阅功能,个性化高级服务可收费等。

  人人都在讲工匠精神的时代,优质的产品是市场的大浪淘沙。出版方在推出一款商品时,不能只顾着强调大众要有为知识付费的觉悟,也要有足够的吸引力让大众产生付费的冲动。要从实际、实用、合理的角度出发,将互联网思维一以贯之,充分了解产品的市场前景、竞争对手,对产品主要受众、产品寿命作详细分析,规划出一条合理、清晰的长远发展路径,让产品在长久生命力中展现出自身该有的价值,而不是仅仅着眼于眼前的利益。《新华字典》APP,一味强调“回本”是短视行为。产品若不能赢得用户,社会效益和商业利益都会是竹篮打水。(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程振伟)

责任编辑:杨丽
返回首页>>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