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诺奖为希望和梦想吟唱

中青网评

发稿时间:2016-10-15 08:40: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程振伟

  一位网友在2014年评价鲍勃·迪伦:三流歌手,二流吉他演奏家,一流作曲人,顶级诗人。时间证明了这位网友的判断——北京时间13日晚,这位75岁的美国著名民谣、摇滚音乐人获得了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

  音乐人获此殊荣,很多人不解。世人习惯小说家、戏剧家获得诺奖,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现在传世的古诗曾经也作为歌曲传唱。鲍勃迪伦是最接近古典诗歌传统的现代吟游诗人。诺贝尔奖让迪伦与加缪、海明威、马尔克斯等巨擘并肩,其实更多是看中其作品中的人文光辉。

  在那首中国人较为熟悉的《风中飘散》中,迪伦写到:“踏平多少坷坎,才成就一名男子汉;跨越多少波澜,才是白鸽安息的沙滩;飞过多少炮弹,才能再也不见硝烟;朋友,你看答案就在风中飘散”。这一首反战歌曲,在那个并不太平且民权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鲍勃迪伦毋宁说是在唾弃战争和不平,不如说是在代表民众许下和平安宁的希望。

  在另一首因为枪花乐队翻唱而风靡世界的《敲天堂的门》中,迪伦再现了一位严重枪伤弥留之际的县警长的心理:“妈妈,把我的枪放在地上吧,我再不能用它们射击了,长长的黑云正在落下,我感觉我正在敲开天堂之门”。需要多少生命陨落的代价,才知道和解、权利、和平的可贵?

  在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演讲之后,迪伦的一首《时代变了》,因其对民权运动的声援,成为那个时代最壮阔的宣言,而他那紧蹙双眉的愤怒神情,也成为那个时代最鲜明的脸孔。如果说鲍勃迪伦是一位“不合作者”,倒不如说是一位“希望和梦想的预言者”,而这也让诺贝尔文学奖为迪伦加冕获得更多认同。

  在漫长的创作和演艺生涯中,鲍勃迪伦不断突破自我,与时代一起脉搏,他让一代代追随者看到了亮光和激情。他没有自诩文学的矫情,而是将诗歌“从文学大师的垄断中解放出来,普及于民众之中”。可以说,他的创作超越音乐,让人类看到了文学的魅力。

  诺贝尔文学奖110多年的主流还是褒奖希望和梦想。如果说在选择鲍勃·迪伦时试图寻找历史参照系,那一定是另一位美国作家——海明威。这位“迷茫的一代”的代言人,参加过西班牙内战和反法西斯战争,一生追求人类正义和人性尊严。他在传世名作《永别了,武器》《太阳照常升起》《老人与海》中,直指战争罪恶,呼唤人类光明与和平。而鲍勃·迪伦尽己所能传承的人文传统与海明威一脉相承,呼唤和平、希望和梦想,期待更美好的未来。

  无独有偶,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两位契约论学者,因为能解决“诸如学校、医院和监狱这样的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应该是国有的还是私有的?教师、医生和狱卒应该有固定工资,还是绩效工资?企业管理人员的收入应当多少来自奖金,多少来自认股权”等复杂的社会治理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能有效促使社会秩序井然,公平公正,其中隐含的是“愿社会运行更和谐”的美好期望。诺贝尔化学奖则颁给了世界上最小的机器——分子机器,也表明对新材料广阔应用造福人类前景的乐观姿态。

  诺贝尔曾经说过,科学研究的进展及其日益扩充的领域将唤起我们的希望。“灵魂歌者”鲍勃·迪伦获诺奖,不仅让世人看到诺奖在不断开拓中的包容进步,也不断鼓舞着大家去追寻更好的世界未来。诺奖选择鲍勃·迪伦,为希望和梦想吟唱,整个世界都亮了。(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程振伟)

责任编辑:杨丽
返回首页>>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