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27岁女“学霸”对知识无用论是“当头棒喝”

发稿时间:2015-02-27 09:07: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毕晓哲

  近日,27岁女生陆盈盈成浙大教授、博导一事备受媒体关注,而26日上午9点49分,浙江大学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官网发布《致歉》,声明陆盈盈的职务是特聘研究员,并非教授、博导,全文如下:“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陆盈盈博士被浙江大学聘为特聘研究员,具有博士生招生资格。之前的网页内容有误,致歉。”(2月26日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

  此前的新闻报道称陆盈盈为博导,随后浙江大学有关方面进行了更正声明,称陆盈盈只是被浙江大学聘为特聘研究员。但无论怎样,即使不是博导而是特聘研究员,仍不能低估“学霸”陆盈盈的导向价值。被称为女“学霸”的陆盈盈,5年前刚刚本科毕业,短短几年就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她又在康奈尔大学和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从事能源材料领域博士后研究工作,到2015年入选“青年千人计划”。这不正是一个“学以致用”、“学业有成”的现实典型吗?不正是无数莘莘学子为之奋斗和追逐的目标吗?在我看来,“学霸”陆盈盈成为浙江大学特聘研究员,可以招收博士生,对时下社会上呈潮流化的“读书无用论者”犹如当头棒喝。

  近年来,“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一些人浮浅地认为“文凭越高越吃亏”,似乎将“读书”看成了可有可无的事情,再加上读完大学又“回炉”技校现象确实大量存在,也进一步让人对上大学、钻研学术产生了认识误区。日前,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博士生王磊光的返乡笔记《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走红网络,文中作者就提及“知识在乡村显得无力”的观点,暴露出来的正是部分大学生对学业和知识的迷茫,以及对做研究搞学术前途命运的困惑。女“学霸”陆盈盈学业上的成就,被浙江大学破格录用为特聘研究员的成功,对于“知识无用论者”和“读书无用论”误区,无疑是警示和提醒。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永远不会过时。只要真正掌握了知识,只要是真才实学,终归会得到国家和社会的认可,也必将获得丰厚回报。陆盈盈不是个例,同样脱颖而出的年轻学者并非孤例,2009年,时年29岁的施鹏鹏在《2009年度重庆市海外留学回国人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拟批准人员公示》上因“个人成果突出”被排在第一位。当年5月8日,西南政法大学同意施鹏鹏的教授职务任职资格,并于当月26日公布了相关通知,“ 80后 教授横空出世”。2010年,当时还在就读中南大学大三的刘路破解了国际数学难题“西塔潘猜想”,震惊国际数学逻辑界。两年后,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宣布,破格聘任时年22岁的刘路为中南大学正教授级研究员,并提供100万元奖金。这不正是“知识就是力量”的最典型代表和最有说明力的证明吗?只要是金子,总会闪闪发光,只要是金子,何愁不能找到个人价值、实现个人理想和目标?

  一个人的成功,背后往往有他人意想不到的汗水。“第100次成功的实验,前面必有99次失败的经验”。时下,一些年轻人和青年学子太过于浮躁了,他们没有什么艰辛的付出,却想得到意外的回报;他们没有多少真才实学,却自以为是、怨天忧人。有些人,并没有真才实学,却偏偏抱怨社会不公、风气不好,更不懂得反思自身。从“陆盈盈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远离了浮躁和名利束缚的心,他们,恰恰为浮躁心态的年轻人、学术工作者提供了一把“纠正”偏差的标尺。

  当然,人才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个人努力,在社会发展中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做到“人尽其材”,环境因素仍不可忽略。个人努力占据主流,外部环境却可以对人才成长起到“制约”或“催化”的功能。在人才培养领域,我们的政策引导步子还可更大,开放包容的人才培养和成才氛围还需完善,社会不公平和恶性竞争因素仍然存在,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政策和制度层面予以调整、解决。让更多的“陆盈盈”脱颖而出,整个社会要真正形成尊重人才、呵护人才的氛围,让醉心知识和学术者有广阔的成长空间和用武之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我们在否定不当的和违背实际的“知识无用论”的同时,应该培育更多的涌现“千里马”的空间和环境,让良好的教育和求知环境围绕在每个人的身边。

     (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毕晓哲)

责任编辑:褚津笙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