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传承国学,青年教师应率先布道

王海

发稿时间:2014-09-12 16:48: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因为习大大在北师大的一番话,这几天,中华古代经典成为舆论热点。有人恐怕正在思过,有人则迅速作出反应——北京小学一年级《语文》的古典诗词,将由现在的6到8篇增加到22篇,整个小学阶段不少于100篇。

  有人对北京的做法不赞同,认为一下子增加两倍,幅度太大,力度太猛,科学性值得商榷。笔者认为,去疴要用猛药。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今天这个基因已经遗失不少,甚至还被“转基因”。这是病,得治,否则迟早基因突变。

  要重新唤醒和加强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当下最急缺的,是青年教师的传统文化意识。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布道者,传承中国学脉,是广大青年教师当下最当紧的任务。

  刚刚去世的汤一介,就是国学的布道者。今年五四,习大大去北大时,还专门去造访这位老人。汤老被奉为国宝,恰恰说明我们这方面人才稀缺,后继乏人。

  民族不亡,靠血缘传承,更靠文化的凝聚力。汤一介生前曾说,有自己文化传统的国家,而且珍惜自己传统的国家,才是有希望的国家。但是,这些年来,我们主张打开国门虚心学习,不料却丢掉了自己文化基因;大踏步国际化的同时,也出现了大踏步的“去中国化”。“去中国化”,是给“中国梦”使反劲。

  客观地看,这些年,主流的社会思潮,是迷信外国和尚——不仅在科技,还有思想、制度甚至价值观,言必称“西方发达国家如何”。同时,对于我们脚下的中华文化沃土,却忽视、漠视甚至轻视、鄙视。

  这个后果很严重——不仅是不懂古诗词,而且隔断了精神命脉,丢掉了祖祖辈辈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近年很多凸显的社会矛盾,乃至制度、道路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其实正源于此。这几年,好几位大学校长在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被广泛传播,赞誉者不少。但我们发现,讲话中最受学生欢迎的,是网络语言,甚至是插科打诨。引经据典被视为“酸腐”,从侧面反映了国学经典的边缘化。

  眼下我们的青年教师,恰恰是在这个背景下学习、成长起来的。在他们的意识和知识结构中,英语和数理化恐怕要占主体。国学同样是他们的短板。但是,青年的任务,正是时代所赋予的。传承国学,青年教师必须率先布道,责无旁贷。

  布道国学,青年教师不能畏难,更不能打退堂鼓。陶行知先生说:“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所以,老师本来就应该始终处于学习状态,根据时代需要,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来看,有一碗水就先端上一碗水,因为我们等不及。(中国青年网评论员 王海) 

责任编辑:王秀丽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