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以社会信用体系破解“传统信用文化之困”

章正

发稿时间:2014-08-14 07:55: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最高人民法院有一份“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库”,全国的老赖都在里头。一旦登上榜单了,从今年7月1日起,老赖就连飞机也坐不了。欠钱半年未还的鄞州老赖陈某,就为此吃了回苦头。因为不还钱,他买不了机票,好不容易接到的大订单也要泡汤了。最后陈某只能“投降”,主动找到法院还清欠款。(8月13日钱江晚报)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颁布之后,效果就立竿见影。中国民航“失信被执行人识别与拦截系统”的数据显示,自7月1日开始运行以来,累计有效拦截10.8万人次。每一次“拦截”,背后都有一位老赖的身影。老赖们在社会信用体系编织的网络下,不仅无所遁形,更是寸步难行。不过,当谈到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老赖,可以经常听到类似的观点:根源在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缺乏契约精神的元素,所以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毫无信用可言。可,事实上果真如此吗,非也!

  正如美国学者福山所言:“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乃是文化对经济的影响途径和表现形式。”其实,中国拥有独特的信用文化,在房屋、田地买卖中,明清两朝地契文化已经高度发达,时常可以在地契中能找到这样一句话:“空口无凭,立此为据”。除了商业文化之外,儒家也积极倡导诚信与信用,论语中就有:“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古老的中国,已经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信用体系,维持政治、经济活动,可以说是留给后人的宝贵信用文化。

  反观现如今,何以存在这么多的失信问题呢?原因就在于,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并未建立,甚至存在一些漏洞,成为了失信者的牟利手段。“市有信则立,市无信则废”,信用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如果商业欺诈横行,失信行为自然会衍生到法治不彰、学术的腐败以及社会的各个领域,深入到社会的“骨髓”中成为难以愈合的顽疾。

  当然,传统信用体系天然的缺陷,由于长期的农耕文明,传统的信用文化主要是基于“熟人社会”的基础上而建立。社会学家费孝通曾直言:“乡土社会的信用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从“熟人社会”进化为“生人社会”,成员之间信息存在不对称,传统的信用文化亦会“失灵”,失信现象也就增多。

  事实上,社会信用体系的实施,正好解决“传统信用文化”的现代性危机,为传统信用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更为重要的是破解“传统信用文化之困”。以规划纲要的形式,将传统的社会信用体系进行现代化的“升级”。以此,信用的评价不再局限于熟人之间进行,而在于陌生人之间进行;不再是一种自律行为,而跃升成为制度约束。传统的社会信用体系与时俱进,适应了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当下,中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刚开始起步,但是新的环境并不意味着可以丢弃传统的文化精髓。让传统信用文化在现代社会释放新的活力,让传统信用文化与现代社会各项制度对接起来,才能让社会信用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就已指出,社会信用体系规划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此时,我们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以后离不开更多有益的探索。(章正)



责任编辑:褚津笙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