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行孝难,难在“孝”字分量轻

王海

发稿时间:2012-08-15 07:21: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几天前,北京市78岁的“空巢老人”杨大爷突然在小区“消失”。派出所民警接到邻居报警后,将门打开,发现老人因摔伤骨折,已经两天两夜没吃东西了。接到民警通知后,杨大爷的女儿从美国赶了回来。(8月13日《京华时报》)
  真是不幸中的万幸。但这则新闻留给人的感觉,还是酸楚。
  中国有个习俗,父母健在,子女要尽量守侯在爹娘身边,早晚请安,问寒问暖,以尽孝道。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化和全球化进程加速,“父母在,不远游”已经太不现实。“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大家只能勉强做到“游必有方”。加上长期以来的独子政策,失去照料,“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成为许多老人的常态。
  是的,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把父母丢在家里,这都是时代“逼”的。但对于无数子女来讲,不管客观条件发生什么变化,不管有万般理由,“孝”作为道德准则不能改变。
  长期以来,中国都以“孝”为最主要的道德准则之一。不管从思维还是行动上,它给子女许多约束,哪些该做,那些不能做,既明确又严格。新时代以来,“孝”的定义已经没那么死板和复杂,但赡养、反哺的要义仍在,做不到的话,仍应受到道德谴责和法律严惩。
  以新闻主角杨大爷为例,78岁高龄却长期独自居住,摔倒两天水米未进濒临死亡却无人知晓,不管有多少复杂无奈的客观原因,其子女显然没有尽到照料义务。
  在当前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空巢”比比皆是,类似杨大爷的这种情况非常普遍。老人失去照料失去赡养,子女理由多多,并且也普遍得到了社会甚至老年人自己的认同:子女事业最重要、子女工作太忙没时间、子女的小家尽量不去打扰、子女经济紧张不能拖累……我们发现,各种理由,都是站在年轻人的立场上,从年轻人的利益出发,而非从赡养和照料老人的义务的角度来考虑。如果这样考虑“孝”,哪还有“孝”的立身之地!
  在以“孝”为本的时代,子女早晚是要到床前问候的;当“尽孝”和“事业”发生矛盾时,“事业”是要天然让步的;甚至,对于当时的“公务员”们来说,“孝”是列入重要考核甚至可以“一票否决”的。  
  杨大爷在家摔倒,骨折两天无人知道,如果不是邻居警惕、民警尽责,一场人间悲剧就要发生。78岁高龄,长期独居本就不该,但相信其家人和子女无法做到“不远游”,但在现有的通讯条件下,必要的关切和问候依旧缺位,才导致老人命悬一线。
  许多事情,能不能做,能做到什么程度,要看把它摆在什么样的位置。长期以来,父母对子女的养育不讲条件,对子女的支持不讲条件。他们生养子女,教育子女,子女成人后又甘愿被啃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没有困难,无怨无悔。但老人老了之后,子女的照料却困难重重,又是生活压力,又是经济压力,又是事业发展,总之百般为难。但举个例子:的确,城市化、全球化和独子政策,使得“空巢老人”普遍存在,但是大家请扪心自问,现在究竟有多少年轻人成家之后,发自内心地希望和年迈的父母一起居住?
  8月13日,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近日共同发布了新版“24孝”行动标准。其中不仅有“节假日经常与父母共度”、“亲自给父母做饭”等条款,还有“教父母学会上网”、“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更包括有“支持单身父母再婚”、“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打开父母的心结等”涉及精神与心理方面的内容。“24孝”公布后,网上又是一片吐槽,认为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单位配合有难度等等。其实,仔细读完这24条,如果我们年轻人真的有心去做,当成事业来做,当成工作来做,哪怕当成日常工作中的一项任务来做,又有哪一条真的做不到?
  笔者并不提倡回到一切以“孝”为中心的时代,但子女赡养、照料父母,依然是法定义务,不该一再退让,甚至退到万般之后的地位。所以,行孝之难,难的不是时间,难的不是精力,难的不是金钱,难的不是单位配合与否,而是难在“孝”在心中实在的分量。 (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王海)

责任编辑:杨雪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