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珍惜生命才会主动远离险境

王海

发稿时间:2012-06-12 08:02: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教育部10日在其官方网站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山东湖南黑龙江三起中小学生溺亡事故的紧急通报》。通报指出,同一天中16名学生溺水死亡,令人十分痛心。通报要求立即开展全面排查。通报还指出,需要注意的是:今年以来的中小学生溺水死亡事故,多发生在周末、节假日或放学后;多发生在农村地区;多发生在无人看管的江河、池塘等野外水域;多发生在学生自行结伴游玩的过程中,有的是结伴下水游泳溺亡,有的是为救落水同伴致多人溺亡;多发生在小学生和初中生中,男生居多。(6月10日 中新社) 

  一天之内16名孩子溺亡,年幼的生命就此凋谢,带给家人无尽的伤痛,令人扼腕痛惜!伤痛之余,整个社会都有必要思考,怎么尽量减少悲剧发生? 

  首先,我们的学校教育中,还缺少生命教育这一块。比如,我们翻开教科书,有许多提倡舍己救人、勇于献身的内容。这种教育本身无需置疑,但我们没有告诉孩子生命“只有一次”的宝贵。孩子如果不知道生命的宝贵,其对潜在的危险就不可能足够关注。 

  其次,整个社会要考虑有没有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交通线路、施工工地、开放的沟渠,以及取土、取沙造成的深坑,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农村地区比比皆是。这种潜在的危险就像一张张大口,随时准备吞噬孩子的生命。并且,广大农村地区没有适合孩子游玩、休闲、锻炼的场所,比如游泳馆。因此,爬野山、游野泳成为常态,很可能就会酿成大祸。 

  在安全教育方面,许多学校尽管有专门的教材和课程,但因太过通用而流于表面。各地应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由专门机构作出危险排查,然后有针对性地划出安全红线,给孩子做出具体预警,并通过课堂以及大众传媒教给孩子什么改做,什么不该做,该怎么做。 

  在家庭教育方面,由于人口流动增加,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父母的监护也时常处于缺位。出于好奇以及玩耍的天性,未成年人很容易身处险境。 

  的确,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社会发展的特殊阶段,未成年人的安全隐患总不可避免。那么,社会该怎么应对? 

  学校、家长、社会一定要让孩子知道生命的宝贵,让孩子知道自己的生命对于父母、家人的意义。在教导孩子崇尚助人为乐、勇于献身、助人为乐的同时,也要教给他们评估风险的意识,以及面对险境自救和救人的知识。我们应该教会孩子,善待自己的生命首先就是远离潜在危险,比如沟渠、陡坡、野外水域。孩子只有知道远离危险,才能避免危险以及继发危险的发生。我们必须告诉孩子,一旦发生险情,要首先正确评估危险,鼓励在自己体力和能力的范围内伸手相救,如果超出能力范围,要果断向外界求救。 

  我们还要告诉孩子们,生命是最宝贵的,一旦发生危险,第一反应不能是试图隐瞒家长,不要害怕可能的责罚,而应该迅速求援。 

  学校、家长和整个社会,都要适时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要告知孩子生命只有一次。这不是鼓励孩子见死不救,因为只有珍惜自己的生命才会主动远离险境,才会懂得珍惜别人的生命而科学施救。此外,不管升学的压力多大,未成年的安全教育绝不能流于形式。科学的、实用的、生动的、具体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应适时展开。 

  然后,整个社会都有做到保障未成年人安全的义务。比如沟渠河道的防护和警示,比如深坑的及时填埋,比如交通路口的值守,每一个环节做到必要防范,才能让危险远离孩子。(王海)

责任编辑:曲畅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