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首页>>评论 > 时事 >>  正文

【地评线】中安时评:解锁“枫桥经验”中的“善治良策”

发稿时间:2023-11-22 16:08:00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唐代远 中国青年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矛盾处理是一个国家、社会长治久安的一个基础性工作。解决问题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这些重要论述道出了“枫桥经验”为民宗旨的不变真谛,也指明了实践方向和根本遵循。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20周年。“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枫桥经验成为基层治理的“金字招牌”,也反映了“枫桥经验”发生了新变化、探索了新做法、开辟了新境界,是一个由点及面、不断辐射、与时俱进的过程。广大党员干部应深入学习领会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内涵要义,从中解锁历久弥新“密码”,让新时代“枫桥经验”更加璀璨,推动“中国之治”阔步向前。

  党的领导是“枫桥经验”的主心骨。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枫桥经验”的政治灵魂。作为“枫桥经验”发源地,诸暨市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通过建立“党委、党支部、党小组、党代表、党员”五级工作网络,实施“五大引领”工程,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治理的末端,最大化夯实了基层治理基础。60年来,“枫桥经验”从乡村到城市,而今在全国各地落地生根,不管是四川成都“党建引领信托制物业解纷工作法”、山东庆云“让三尺”等线下解纷品牌,还是人民日报社搭建的网上群众工作平台“领导留言板”、《南方都市报》设立的“南都马上问”等线上公众监督政府和民意诉求表达的渠道,打造出了矛盾化解的基层“终点站”,体现出让老百姓遇到问题有地方有组织“找个说法”,进一扇门就能推动事心双解,解好了百姓“千千结”,这也是“枫桥经验”的本质所在,生命力所在。

  依靠人民是“枫桥经验”的方法论。枝叶关情,念兹在兹。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群众是“枫桥经验”的动力源泉,或有“朝阳群众”“沈阳义勇”“厦门百姓”,或有辽宁沈阳牡丹社区的“三零”工作法、福建明溪县“侨乡枫桥”解纷工作法……实现矛盾发现在初始、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就需要整合基层矛盾纠纷化解资源和力量,筑牢“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这一永恒的生命线。为民解纷,就是要充分调动基层党委、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各类经营主体、社区律师、民警、微网格员、志愿者等多元社会治理主体力量,开好“坝坝会”“板凳会”“炕头会”等,发挥好调解、仲裁、行政复议、诉讼等多元方式化解矛盾纠纷的作用,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努力做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书写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无穷魅力的新篇章。

  造福人民是“枫桥经验”的落脚点。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时代考卷常出常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已经写入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和党的二十大报告。从“一镇之计”上升到基层社会治理的“一国之策”。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必须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各地要善于运用新知识、新技术破解社会治理难题,打开政府联结群众的“网络大门”,积极推动“互联网+调解”建设,让群众“码上办、马上办”,“只扫一码、只跑一地”。依靠干部主动担当作为,不等村民上访,干部就先上门、上网,将诉前调解工作从线下各式调解平台搬到“云上”,实现线上“一网通办”与线下“一站式”相结合,真正实现让当事人“一次不跑”便能案结事了。如此,在信息化、智能化支撑驱动下,插上科技翅膀的“枫桥经验”,必将在实现富民、安民、乐民、康民目标中迸发强大活力,绘就人民满意新画卷。

责任编辑:朱浩天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