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把“诊病”功夫下在平时

发稿时间:2016-08-30 12:55: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的意见》。中组部负责人就《意见》的起草制定和贯彻落实等问题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防止干部“带病提拔”,必须把了解干部的功夫下在平时,加强综合分析研判。(8月29日 新华网)

  干部“带病提拔”,通常是指干部在选任到新岗位或提拔到更高职务前就已经“生病”,但由于选任过程中未发现“病情”或未诊断出“病因”,而“带病”干部得以继续任用的现象。生病不治,轻则损害健康,重则断送性命;“带病”干部未“治愈”就上岗,既自毁前程,也伤害选人用人公信度,更可能污染一方政治生态,被认为是组织工作中最具杀伤力的吏治腐败。

  平心而论,干部“带病提拔”的原因纷繁复杂。但不可否认的是,对干部日常了解不深入、平时考核不严实、经常提醒不到位,平常工作抓得不紧、做得不实,考察识别干部难免存在不够全面、不够精准的问题,这也成为“带病”干部上马的盲点所在。因此,《意见》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打牢“日常了解”“分析研判”两个基础,旨在引导各级党委(党组)、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下好平时功夫,通过广泛了解、突出重点、整合信息、会诊辨析等举措,全面深入了解干部,及早发现干部的隐性“病症”,积极妥善治疗“未病”,坚决把“带病”干部拒之门外。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用人之难,难在识人,必须把识人辨材的功夫下在平时。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考察识别干部,功夫要下在平时,并注意重大关头、关键时刻。”这就要对每位干部,心中时刻都有清晰的账本。要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多侧面识别干部,进一步加强日常走访了解的频度,充分利用工作调研、述职述廉、督查巡视等契机,多从实践中看业绩、从群众口碑中看作为、从急难险重中看担当、从小事小节中看作风,全面掌握干部德能勤绩廉的日常表现,着力解决好“不提拔不考察”的问题,切实做到提人知情、提情知人。要坚持经常性、近距离、有原则地接触干部,经常与干部开展谈心谈话,从内容中观眼界、从谈吐中看修养、从行为上查问题,进一步加深对干部的了解。要坚持“多双眼睛”识干部,充分运用纪检、审计、巡视、信访等各方面的成果,进一步加强对干部的分析研判,通过集体会诊及时发现“带病症状”,多措并举确保对干部了解深、掌握透、识别准。

  从表面上看,考核评价干部是按照既定标准与程序对干部现实表现进行评判的过程。其实不然,“评时”最见真功夫,考核评价干部,既要看“评时”,也要看“平时”。要建立干部长期经常性考察制度,把干部的各个成长时期都纳入考察之中,健全完善干部日常考核评价制度,把一时成绩与一贯表现结合起来,将现有业绩与过去经历结合起来,让人前的处事与人后的行事结合起来,既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又要坚持定量和定性结合、一时和一贯表现对比,对干部进行全方位的“体检”,让干部考察考核由“突击”变为“经常”,从而全面客观地考准考实干部,及时把“带病”干部挡在门外。

  “上医治未病”,防止干部“带病提拔”,把功夫下在平时,还要坚持关口前移,进一步完善干部日常监督管理机制,深入抓好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管理等制度的贯彻落实,不搞变通、不打折扣、不问关系、不看面子,以强有力的执行落实,让“带病”干部望而生畏。对在日常考察、平时考核中发现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要及时谈话提醒,多做一做“提领子”“扯袖子”“咬耳朵”的工作,尽量让干部“少生病”“不生病”。

  唯有把识人辨才、考核评价、监督管理的功夫下在平时,坚决剜除干部“生病”的细胞,才能真正将“带病”干部拒之门外,把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选拔出来、使用起来,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干部队伍保障。(江宇)

责任编辑:杨丽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