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首页>>评论 > 时事 >>  正文

密切党群关系 推动历史前进(党旗飘扬——庆祝建党95周年)

发稿时间:2016-07-05 15:47:0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徐 馨 任飞帆 中国青年网

对话人:仲呈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种是把共产党人神话,脱离群众,不通人心,不接地气,好喊口号甚至公式化、概念化,缺乏艺术吸引力和感染力;另一种是一味表现人性的复杂性和阴暗面,甚至把党员形象人为地丑化,堕入“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陷阱

  ●在社会转型时期特别是思想多元、文化多元的互联网时代,提升重大题材创作的影响力要直面人生,开拓未来,创作者要兼具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要严格区分主流与支流,同时不能因为肯定主流而否定支流的存在

  ●塑造好党的形象,要重点表现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仰,即对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无限忠贞,这是与时俱进的精神灵魂;要突出写好共产党人与人民的血肉关系,展现好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

  编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变化,艺术作品如何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艺术地再现党在新的历史形势下的职责和作用?

  仲呈祥: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党领导的革命文艺和人民文艺努力塑造好党的形象,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一项神圣任务,也是一种光荣传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的任务尽管有所不同,但文艺画廊里都塑造出一大批真实、生动、感人的共产党员艺术形象,深刻揭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伟大真理,密切了党和人民的血肉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思想解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文艺作品如何正面塑造好党的形象,的确成为一个必须正视和解决的新课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建的“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代表历史前进方向和人民根本利益的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指出,这离不开哲学精神的指引,离不开历史镜鉴的启迪,也离不开文学力量的推动。我理解,这第一个“离不开”是讲哲学方法;第二个“离不开”是讲重视历史经验,善于从历史中汲取营养;第三个“离不开”中的“文学力量”,不仅指狭义的文学,而且泛指一切以审美方式把握世界的文艺形式。

  塑造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中国共产党人形象,成为新时期文艺创作的主旋律之一。一方面,要珍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资源,努力实现题材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创作人员的优化组合,创作一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和谐统一的具有较高史学品位和美学品位的精品力作,为继承和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提供正能量。以电视剧创作为例,编剧王朝柱在党史、军史专家鼎力支持下,近30年来“写花了一头黑发,写掉了一腔白牙”,把党领导人民创建新中国的历史搬上了荧屏。另一方面,新中国建设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涌现了大批优秀共产党员,催生出如《焦裕禄》《杨善洲》和《党员二愣妈》《马向阳下乡记》等一大批影视作品。文学及舞台艺术,也出现了不少力作,塑造了多姿多彩的优秀共产党人艺术形象,受到老百姓的好评。

  准确塑造中国共产党的形象,能够增强人民对党的热爱和信念,引领人民推动历史前进。2014年我率领中国文联部分老干部在海南岛采风,目睹当地人民对电影《红色娘子军》的深情,谢晋导演半个世纪前拍摄的一部电影,至今还被当地人记在心底,而历史上红色娘子军在海南岛只存在了一年多。这再次证明人民离不开文学力量和艺术力量的推动,离不开党的形象的感召和引领。

  编辑:自改革开放至今,我们在通过艺术作品塑造党的形象方面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

  仲呈祥:首先,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与自信,自觉认识文艺作品塑造好党的形象对于提升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精神素质的引领作用、对于加强党自身建设的永恒教育价值,确保以作品的史学品位和美学品位去感染读者和观众,切不可消极迎合低级趣味。其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的指引,坚持刻画好党的形象的理想性格的“质的规定性、表现的丰富性、情致的始终如一性”的辩证统一。要着力讴歌共产党人“质的规定性”的理想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揭示他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高远境界;也要以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展现共产党人个性的多样性和人性的丰富性;还要遵循真正的共产党人的情感逻辑、性格逻辑与思维逻辑,彰显他们可贵的精神定力。

  塑造好党的形象,要重点表现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仰,即对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无限忠贞,这是与时俱进的精神灵魂;要突出写好共产党人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展现好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电视剧《陈云》《彭德怀元帅》等在这方面就感人至深,其诸多细节表现出主人公的人格魅力、人性魅力,这样的艺术形象具有巨大的精神正能量。

  编辑:当然,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特别注意和防止一些错误倾向?

  仲呈祥:我认为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种是把共产党人神化了:脱离了人民群众,不通人心,不接地气,好喊口号甚至公式化、概念化,缺乏艺术吸引力和感染力。在这类作品中,党员没有家庭生活、没有情感,这样的作品没有生命力。另一种是一味表现人性的复杂性和阴暗面,甚至把党员形象人为地丑化,堕入习近平总书记所批评的“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陷阱。这两种不良倾向的病根确实是离开了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的指引。

  塑造好党的正面形象,必须坚守唯物史观与辩证法,从创作的哲学思维层面上以执其两端、关注中间、兼容整合、全面辩证的和谐思维去取代长期影响、制约我们的二元对立、非此即彼、好走极端的单向思维,从而从根本上疗治审美创造思维方面的病症。

  编辑:在社会转型时期特别是思想多元、文化多元的互联网时代,我们如何提升重大题材创作的影响力?

  仲呈祥:我的回答是:直面人生,开拓未来。创作者要兼具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要严格区分主流与支流,同时不能因为肯定主流而否定支流的存在。毋庸讳言,在共产党引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行的道路上,少数理想丧失、意志不坚定者腐败堕落,甚至令人触目惊心。现实主义艺术不能在事实面前闭上眼睛,相反,应该用镜头和笔,艺术地揭露剖析腐败堕落者的心灵轨迹和精神蜕变,以反面的艺术形象警示全党、警示人民,从中汲取宝贵的历史教训。但是,艺术辩证法的奥妙是把握好“度”。艺术在直面这种严酷现实的同时,绝不能忘记共产党人的任务是引领人民去开拓未来,也就是说直面现实时要给人以理想、信仰和希望,不能让人失去对党的信念和对美好未来的希望。电影《生死抉择》、豫剧现代戏《全家福》等作品,就成功刻画了党内个别腐败分子的艺术形象,辩证法的度把握得很好,电视剧《海棠依旧》也直面塑造了“四人帮”爪牙的反面形象,既让观众审视了他们的丑恶灵魂和卑劣行径,又让观众洞察出他们必然灭亡、人民终将胜利的历史命运。

  在互联网时代提升重大题材文艺作品的影响力,首先必须坚守中华民族近现代以来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基本国情,万勿“以洋为是”“以洋为尊”“唯洋是从”。以中国电影为例,我认为在百余年的历史中至少有以下创作传统和文化积淀值得记取:第一是上世纪40年代的进步电影传统,以《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等为代表;第二是新中国诞生后的人民电影传统,代表作有《青春之歌》《红旗谱》《野火春风斗古城》等等;第三是改革开放之后与时代共脉搏、与人民解放思想共呼吸的反思传统,代表作如《牧马人》《天云山传奇》《老井》《人到中年》等。我们应当珍视这些传统与积淀,并在传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性的转化与创造性的发展。舞台艺术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像秦腔《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尊重艺术规律,以人民为中心,表现中国共产党人形象,触及现实课题,走的就是值得称道和推广的有中国特色的戏曲艺术创作道路。

  按照马克思主义原理,任何精神生产在生产自身的同时,也在生产自己的欣赏对象。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尤其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中华文化基因、中华美学精神和审美风范,务必把服务群众与教育引领群众、把适应大众需求与提高大众素养结合起来,要下功夫培养沉稳、深刻、幽默、高雅的社会文化氛围和审美情趣,要让互联网成为营造这种氛围和情趣、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万勿放弃引领,唯票房、收视率、点击率是从。

  版式设计:蔡华伟

责任编辑:武亚姮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