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学术动态 >> 正文

深刻把握中华文化主体性

发稿时间:2025-07-10 10:22:00 作者:张清俐 孙孟媛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张清俐 通讯员 孙孟媛

  7月2日,“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学术研讨会在威海举行。与会学者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及其哲学基础研究,中华文化主体性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深化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研究阐释

  《泰山学刊》主编何中华表示,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把握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凝聚民族精神力量提供了方向指引和价值引领,深化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既是时代赋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学术使命,更是文明赓续的战略支点。

  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刘曙光呼吁与会学者既要有历史意识又要有时代意识,要心怀“国之大者”“民之关注”,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深入挖掘、系统梳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通过学理性分析,拓展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阐释的理论深度和实践广度。

  习近平文化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根本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沈湘平认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研究阐释,要实现从社会存在决定论向文化生命本体论的转换,构建以文化生命体为根基、文化自我为关键、文化主体性为核心、文明和合共生为目标的完整体系。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隐含着魂与根、古与今、中与外的辩证关系。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刚提出,“魂与根”强调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守护“魂脉”和“根脉”,推进“第二个结合”;“古与今”着重处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的文化生命体关系,科学继承传统,深刻把握当代,赋予中华文明中国特色;“中与外”聚焦中华文化与外国文化关系,坚守中华文化主体性,推动文明互鉴。

  巩固文化主体性与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紧密联系

  文化主体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标识性概念。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认为,中华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文明传承兴盛的深层力量,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中形成,在中华文明的自立自强中塑造,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生命力。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具有鲜明品格,体现了一种自立自主、自强自信、开放包容、变革创新的文化。

  山东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商志晓梳理了中华文化主体性从传统到现代的变革历程。文化主体性是文化处于主体地位并发挥主导引领功能的属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文化主体性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两个结合”建立新的文化生命体,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新动能。

  巩固文化主体性与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具有紧密联系。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余一凡认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要以巩固文化主体性为前提,巩固文化主体性需借助自主知识体系应对当下挑战。二者根本途径为“两个结合”,共同服务于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文化主体性的培育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国希认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应植根于唯物史观对人类解放的终极关怀,直面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命题。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白刚认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表征,为民族复兴提供理论支撑。

  如何以马克思主义文明史观把握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先春表示,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命题兼具政治性与学术性,其本质上是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以中国式现代化为路径,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中国共产党为根本领导力量。

  以“两个结合”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习胜认为,“第二个结合”从空间维度上把握外来与本土,从历史轴线上把握传统与现代,从文明视域上把握民族与世界,引导我们构建自主知识体系,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二者共同的“总问题”,为探寻“第二个结合”何以可能提供了启示。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王南湜表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都关注如何在有限的存在中追求超越。中国哲学的价值理想植根于世俗实践,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具有内在契合性。两者的结合,可构建兼具民族心理结构与现代科学理性的价值体系,回应“如何从现实上升到理想”的共同命题。

  在数字时代,多维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德坤以沂蒙精神的传播为例,从价值意蕴、内在机理与路径选择三方面分析了数字技术如何赋能文化传播。

  会议由《泰山学刊》主办,《济南大学学报》编辑部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编辑部协办。

责任编辑:杨宇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