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思想者 >> 正文

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筑牢民生之本

发稿时间:2025-11-16 10:51:00 作者:刘佳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对于防范化解就业矛盾、确保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巩固发挥我国人力资本优势,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固本筑基具有重要意义。

  ——————————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千家万户最为关心的大事、要事。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把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摆在未来五年社会建设的首要位置,强调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把“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写入五年规划,这在新中国五年规划(计划)的历史上是第一次,指明了在高质量发展中推动就业提质扩容的主动方向和实践着力点。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就业政策框架和制度体系

  人有恒业,方能有恒心。党中央始终坚持把促进就业纳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全局和总体部署,通过制度建构和政策创新持续优化就业环境,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就业政策框架和制度体系。

  就业方式的制度化建构及其类型变迁深受国家发展战略和阶段性中心任务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构建起“统包统配”就业体制,有效缓解了就业矛盾,为在较短时间内改变物质短缺局面、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相适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新型就业方式。进入21世纪以后,党中央把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纳入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大格局,建立起以就业促进、就业扶持、就业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

  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变对就业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就业需求更趋复杂性、多层次和个体化特征。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工作岗位的期待已经从过去“有没有”转为“好不好”“优不优”。对此,党中央准确把握新时代就业形势的新变化和新趋势,打出多套稳就业、促就业的“组合拳”。“十四五”以来,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到6032万人,超额完成5500万人的目标任务。城镇调查失业率前4年均值为5.3%,低于预期控制目标。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劳动者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创造了在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比较充分就业的“中国奇迹”,我国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

  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是推动就业提质扩容的必然要求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能够产生积极的就业带动力,是有利于提升就业质量和扩大就业容量的发展方式。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把“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写入“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了未来一个时期就业工作的指导方针。

  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是彰显新发展理念的实践要求、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客观需要、助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型就业方式。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作出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的战略部署,这是党中央在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就业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而郑重提出的,生动彰显我们党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战略的强大历史主动精神。

  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标识性概念和原创性贡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一是体现系统观念和整体思维,把解决就业问题与实现经济发展统一起来,把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摆在经济发展的战略优先位置。二是坚持辩证思维,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基础,破除只注重就业数量、忽视就业质量的片面认识。三是突出问题导向,既明确了就业工作的战略目标,也提出了解决就业问题的科学方法。“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将发生新的变化,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将明显增多。越是风高浪急,越要稳定就业的“基本盘”。因此,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对于防范化解就业矛盾、确保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巩固发挥我国人力资本优势,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固本筑基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需把握的实践着力点

  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不会自发形成,必须乘势而上、主动作为,着力在“构建”上下功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就业促进双向循环、有机联动,坚持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动力引擎,构建就业机会充分、就业环境公平、就业结构优化、人岗匹配高效、劳动关系和谐的就业生态。

  坚持就业优先发展战略。经济发展始终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金钥匙”。要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强化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生产力布局对促进就业的带动作用,推动财政、货币、税收、价格等政策同向发力,促进区域政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协同联动,使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不断提质扩容的过程。

  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充分就业。科技进步的核心贡献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全社会提供新的就业需求。一方面,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大契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新技术、新业态推动优化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通过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另一方面,要主动适应新知识新技术的发展需要,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现代教育和培训体系,提高劳动者的数字劳动能力以及对信息化劳动场景的适应能力。

  完善就业支持和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要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统一起来。聚焦重点群体,加强分类精准施策,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打造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就业服务的可及性和均等化、专业化水平。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深化就业领域重点问题整治,营造公平有序的就业环境,促进人岗相适、用人所长、人尽其才。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刘佳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1月16日 03版

责任编辑:朱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