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全的公共服务体系是现代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随着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每个个体都能感受到社会的温度,联结也更加紧密,社会发展的合力更加强大,这正是中国社会迈向更加公平、更有质量发展的底气所在。
——————————
“十四五”收官之际,中国交出了一份兼具广度与温度的民生答卷。公共服务通过制度性建设展现出强大的社会整合功能,一张覆盖全民、贯穿全生命周期的公共服务网络不断完善,不仅显著提升了民生福祉,更在深层次上重塑中国社会的联结方式,增强了老百姓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这场深刻的制度性变革,正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共同富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就业服务:保障社会稳定的压舱石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十四五”期间,我国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十四五”以来,国家累计支出就业补助资金超过4700亿元,发放稳岗返还资金1389亿元。截至今年8月底,我国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5921万人,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3%,低于预期控制目标。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累计面向9200万人次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目前专业技术人才超过8000万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2亿人。在强化全方位就业服务方面,建成近9000家零工市场,推动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优化创业政策环境方面,年均创业担保贷款余额3000亿元,年均新增经营主体超1000万户。
社会保障:实现社会团结的制度基础
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安排。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72亿人,比“十三五”末增加7300多万人,这一数据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障安全网覆盖范围的空前扩大。超过95%的参保率意味着社会保障几乎覆盖了全部适龄人口。社会保障体系通过风险共担机制增强了社会团结。
我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会保险基金保持当期收大于支的态势,截至8月底累计结余9.81万亿元。中央财政补助金额持续增加,2024年中央财政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补助达到7300多亿元,地方财政投入的长效机制逐步健全。医疗保障方面,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逐年提高。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不断扩大,累计结算超过5000万人次,减少了人口流动的医疗壁垒。社会保障安全网的织密同样助力区域发展的平衡与人口态势的稳定。
公共服务均等化:迈向社会公平的关键路径
“十四五”期间,我国通过基础设施与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有效缩小了区域、城乡间的服务水平差距。
交通基础设施完善,为公共服务均等化筑牢物理基础。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总里程已超过600万公里,农村交通网络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国3万多个乡镇、50多万个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基本形成“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的格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显著,全国所有县(市、区)均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大幅提升,城乡教育资源差距逐步缩小。制度创新成为关键支撑,推动公共服务从“户籍地供给”转向“常住地供给”,惠及近3亿非户籍常住人口。硬件设施打破地理壁垒,标准化、数字化与区域协同机制进一步消除制度壁垒,让公共服务资源更公平地惠及不同群体。
多元化服务:创新社会联结的新空间
公共服务下沉到基层。“十四五”期间,各地探索建立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将就业、社保、医疗、养老等服务资源整合到居民“家门口”。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不仅提供功能性服务,还成为居民交往的公共空间。依托社区智慧平台,居民可直接参与议事协商、报名社区活动、组建兴趣小组,既助力重构邻里关系,也培育了新型社区共同体。
数字化赋能公共服务。“十四五”期间,省级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办理率超过90%,“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平台的建立使群众办事平均跑动次数大幅减少。数字鸿沟的弥合是公共服务数字化进程中的重要考量。针对老年人等群体,各地推出“长者模式”,通过简化操作流程、提供人工指导等方式,确保数字服务的包容性。
公共服务与青年发展:青年不仅是受益者,而且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新生力量
青年是公共服务的重要受益群体,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公共文化服务为青年精神成长提供滋养。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91.46%的博物馆免费开放。青年可在公共文化场所的参观学习中,进一步增强社会认同实现文化传承。保障性租赁住房政策缓解青年住房压力。“十四五”期间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主要面向新市民、青年等群体,多地“青年驿站”还为求职青年提供免费住宿与就业指导。青年志愿者参与公共服务供给,形成良性互动。全国实名注册志愿者超过2.3亿人,在社区治理、疫情防控、大型赛会等领域,青年志愿力量成为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补充。
“十四五”期间的公共服务成就表明,一个健全的公共服务体系是现代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随着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不仅让社会个体感受到温度,也凝聚起更强的社会发展合力。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王伟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19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