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是破解新疆发展稳定难题的核心密码,推动了新疆长治久安和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边疆的稳定与发展,离不开立足长远的系统谋划,更离不开持之以恒的扎实行动。
——————————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审视、谋划、部署新疆工作,不断深化对治疆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明确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确立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既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疆稳疆兴疆成功经验的总结提炼,更是站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原创性理论创新与突破,推动了新疆社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依法治疆,以法治现代化助力实现长治久安
新疆位于中国西北,与蒙古国等8个国家接壤,是连接中国与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的关键纽带,更是筑牢边境安全的屏障,守护国家门户的防线。
新疆坚持健全严打暴恐斗争长效机制,自2016年年底以来,新疆连续多年没有发生暴恐事件,反恐维稳法治化常态化稳步推进,各族群众生命权得到充分保障。作为我国陆地边境线最长的省级行政区,新疆始终把边境防控作为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组建由边防官兵、护边员、民兵构成的常态化巡防力量,近10万名护边员扎根帕米尔高原、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等艰苦地区。新疆边境地区连续多年保持安全稳定,为全国边境防控树立了标杆,更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向西延伸筑牢了安全基石。
团结稳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泛凝聚磅礴力量
团结稳疆作为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核心部分,其核心就在于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凝聚起民族复兴的伟大力量。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并存,民族文化和结构多元地区,民族团结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新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创造性构建了常态化交往交流交融模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格局。
2016年以来新疆持续深化“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110多万名干部职工与160多万户各族群众结对认亲,常态化开展走访慰问、帮扶解困,通过“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结亲周”等具体形式,在天山南北织就了一张“民族团结网”,让“石榴籽”般的深情厚谊在长期互动中不断沉淀。同时,大力推进各民族嵌入式居住、嵌入式就业、嵌入式教育,在城镇社区打造“民族团结大院”,在乡村建设“民族团结示范村”,评选“民族团结模范”,形成榜样模范作用,让各族群众在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中增进了情感认同。
文化润疆,以文化认同持续深化共同体建设
新疆以“文化润疆”工作为抓手,通过非遗活化、群众共情、文旅融合等多元路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边疆落地生根,为社会稳定注入深厚文化力量。
新疆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支持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2025年3月出台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玛纳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明确对史诗唱本、演唱艺术、传统乐器等核心资源的系统性保护,成为非遗法治护航的“新疆方案”。2025年和田非遗援疆展示活动中,《精绝织梦》通过光影技术重现“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纹样,让千年文化遗产焕发时代活力。新疆已连续5年举办非遗援疆主题活动,累计1450位传承人参与展示1217项非遗项目,构建了“保护-传承-创新”的文化传承发展新生态。
新疆坚持让文化活动走进田间地头、融入日常生活。2024年全疆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超4万场次,服务群众不少于4000万人次,仅春节期间就举办活动3178场次,惠及线上线下群众344.4万人次,同比增长218%。新疆以文化润疆的扎实实践,构建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这种根植于文化血脉的凝聚力,成为维护边疆稳定、推动新疆长治久安的深厚底蕴,让中华文化在天山南北绽放出了更加绚丽的光彩。
富民兴疆,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富民兴疆强调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充分发掘新疆的区位优势及特色产业,实现经济质和量的平稳增长。
2024年,新疆地区生产总值达20534.08亿元,同比增长6.1%,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了从“一二三”到“三二一”的根本性转变,第三产业占比近半。棉花和纺织服装产业成为重要民生产业和支柱产业,低空经济、算力产业等新兴产业也在加速形成。截至目前,克拉玛依市已建成6座大型数据中心,智能算力规模达1.7万P,跃升为全疆第一的“算力新城”,2024年,新疆就业人数达1391万人,比2012年增加145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82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27元,增速位居全国前列。文旅贸易活力迸发,仅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全疆接待游客1863.84万人次,游客花费250.96亿元,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往。
长期建疆,以新发展理念加速推动高质量发展
“长期建疆”核心在于立足新疆实际,以系统性、持续性举措破解发展难题、夯实稳定基础。新疆实施“沙漠锁边工程”和经济林种植工程,大漠变良田;组团式教育援疆培养了大批兴疆稳疆人才;医疗援助,让百姓就近享受优质医疗资源;水利工程的跨代建设,破解了制约发展的千年难题;生态治理的持续投入,守护了子孙后代的生存家园;基建网络的代代延伸,打通了长远发展的动脉。这些实践印证了:边疆的稳定与发展,离不开立足长远的系统谋划,更离不开持之以恒的扎实行动。新疆以“长期建疆”的战略实践,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各族群众,实现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聚焦“稳定”,着眼“发展”,坚持以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的协同发力,推动新疆从“边疆区域”向“核心区域”跨越,是破解新疆发展稳定难题的核心密码,推动了新疆长治久安和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新疆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刘正江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19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