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内在动力,引导和推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社会治理。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有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指出要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和精细管理。完善基层治理平台建设,要让基层一线与老百姓贴近更要贴心,努力实现矛盾纠纷就地解决、居民日常生活服务就近满足,让社会治理更有人情味,努力把基层治理平台的“含金量”转化为城市治理的高质量。
以党建引领打破治理壁垒,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治理体系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提升基层治理质效的关键。要以区域党建实现条块合作,以柔性党建提高组织结构弹性,夯实基层党组织力量、激励干部担当作为、鼓励基层治理创新。以党组织引领吸纳社会力量、市场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实现治理主体的一核多元。通过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感召带动群众,将党的价值目标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使命型政党的价值目标融入基层治理之中,以自治德治法治相融合的方式实现共同的善治目标。及时总结推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好经验好做法,形成案例式操作规范,让更多基层工作人员愿做、会做群众工作。
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形成“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多元治理格局。牢固树立“全周期管理”理念,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治理全领域、各环节,聚焦群众急难愁盼,让群众不断看到变化、得到实惠。破解基层治理平台建设“过大”或“过小”的现实困境,坚持在“生活圈”“服务圈”“工作圈”的搭建和完善中不断织密城市主体间链接网络,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
以队伍建设强化担当作为,筑牢基层治理平台建设的“基本盘”
基层治理平台的队伍建设,是畅通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最后一米”的关键因素。要加强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强化居村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干部的共情能力、引领能力、专业能力、协商能力,让社区工作者“工作有盼头”“进阶有通道”。
要加强规范化的志愿服务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激励和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普遍建立志愿服务人才储备库。培育常态化的社会治理新生力量。充分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内在动力,引导和推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推动“自上而下的机关化评价”向“上下结合的社会化评价”转变,引导基层把工作重心转到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上来。
以信息化支撑加持治理能力,共享基层治理平台的数字红利
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基层治理平台的建设带来重要契机。信息化支撑带来的集成性可以将不同资源有效联结起来,有效调动不同主体的积极性并形成更加高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可溯性有利于解决由于权责不清带来的互相推诿、扯皮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各层级和职能部门的协作性;快捷性有利于及时反馈和解决基层治理问题,克服碎片化治理带来的问题拖沓久而不决。充分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以信息化、智能化倒逼基层治理结构的优化和治理流程的再造,促进基层治理体系的协同性和整体性变革。
打造服务全域治理的基层治理信息平台,推动资源整合、力量融合、人机耦合,努力以民意感知在早在小推动矛盾化解在早在小。把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起来,打造智能化和现代化新型治理模式以及全要素基层治理“最强大脑”,为基层全域网格化治理提供技术支撑与要素保障。
统筹建设社会综合治理平台等智慧系统,将基层社区的智慧信息治理平台和居民普遍使用的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结合起来,以整合多层级信息,推动各类社会治理主体间的数字化协作创新。完善数字信息平台,持续发挥区级城运中心、政务服务中心、大数据中心作用,提高向基层一线科技赋能效率。打造标杆应用场景,面向基层开发更多“高效办好一件事”“高效处置一件事”的应用场景。及时回应治理需求,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
以法治保障守护幸福安宁,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工作的基础在基层。基层治理平台的法治化,需要夯实基层治理法治底座,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防范风险、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持续推动“法治元素”转化为“发展要素”。
要加强基层自治规则的供给和自给,针对基层自治中的盲点或模糊之处,出台地方性规则。比如,可就社区加装电梯时如何在尊重多数业主意愿的同时,合理兼顾一楼业主等的利益,因地制宜制定具体规则。推动各社区依法形成符合实际、居民认可、落地有效的自治规约等。支持业委会代表业主与物业共同优化相关合同、协议,提升物业服务的规范性。赋能与规制并举,保障依规则自治,完善由居委会指导、业委会监督、物业企业执行的三方联动处理机制。
还要充实对基层自治的法律服务保障,升级村居法律顾问为片区内“轮换+预约”相结合的模式,街镇按片区统筹安排不同专长的律师,按需匹配。扩大招募由热心公益的高校法科生、律师、公检法司退休人员等组成法律志愿者队伍。推动文化与技术的数字化融合,使群众感受到数字治理的“温度”,推进信息安全监管高效化,把事情干好、干快、干成,切实守护群众的幸福安宁。
(作者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基层党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吴涛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8月24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