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亲宣讲作为浙江基层理论宣讲创新的实践样本,脱胎于中国乡土社会的“走亲”民俗。2015年,湖州市率先打破县域宣讲壁垒,通过区县互访交流,将“走亲戚”的情感纽带与理论传播相结合,形成了市域内“理论走亲”的初步机制。随着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使命的推进,走亲宣讲被赋予更深层的治理意义,原有市域“内循环”逐步升级为跨省域“外循环”,理论传播也在不同地方的密切互动中不断走深走实。
“八八战略”为什么行?“千万工程”具体怎么实施?绿水青山究竟是如何转变成金山银山的?当“有形”物质政策帮扶和“无形”理论经验帮扶相叠加,理论宣讲的“藤蔓”便跨越山海,在田间地头、村社广场生根发芽,激活新时代理论传播的一池春水。
走亲宣讲“谁来讲”?青年群体既是理论传播的“生力军”,也是形式创新的“先锋队”。走亲宣讲注重团结青年,创新打造情景式、开放麦等青春化宣讲形式,有效跨越话语代沟,实现“声”入人心的效果。
走亲宣讲“怎么讲”?金杯银杯不如听众的口碑。相较于传统宣讲的宏观或中观叙事,走亲宣讲更聚焦微观表达,注重提升地方味和故事性,以小切口投射大时代,以常情常理激荡人心。
一是以“走”的行动拓展理论传播空间场域。走亲宣讲,首要在“走”。“走”的行动打破了传统宣讲的“中心-边缘”结构,其意义不限于物理空间的位移。一方面,走亲宣讲推动理论触角的延伸,以“流动讲台”为载体,将抽象理论与具体生产生活场景相结合,使听众在熟悉的环境中产生认知共鸣,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另一方面,走亲宣讲注重扎根一线,通过“送课上门”的形式,建立周期性政策理论学习互动机制,切实拉近宣讲者与听众的心理距离。随着走亲宣讲的实践深入,从工厂车间的生产场景到青砖院落的共富对话,从阡陌田间的思想碰撞到社区书房的集体叙事,理论文本从封闭走向开放,理论传播从单向传递变为双向交互,宣讲场域从固定讲台走向生活现场,构建起“去中心化”的网状空间,形成可感知、可参与的“内化-外化”动态过程,充分激活受众的“场景记忆”与“经验图式”。
二是以“讲”的提质优化理论传播叙事逻辑。理论宣讲走“新”更要走“心”,“讲”的提质增效是关键。“走亲”打破了传统宣讲中“台上台下”“我说你听”的单向传播模式,通过重构叙事逻辑,推动理论传播实现深层转化,促使受众从被动接受“他者话语”转向“自我建构”。通过构建双向互动、平等对话的场域,既能激发宣讲者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生动力,实现“育人自育”,又能重塑教与学的关系,破解传统宣讲中的“理论悬浮”困境。通过“用群众的语言说话”,领悟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实践智慧,让理论宣讲变“独奏”为“合奏”,从“一个人”走向“一群人”。
三是以“亲”的内核探寻理论生命力。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实践,走亲宣讲何以可能?“走出去送经验”并非机械复制,而是通过“理论在地化”完成差异场景中的创造性转化;“引进来取真经”也并非生硬嫁接,而是推动用地方实践智慧诠释理论体系,进而反哺理论体系,形成“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螺旋上升。走亲宣讲通过跨区域的思想碰撞与实践对话,让局部探索升格成普遍方案和区域协作的立体网络,超越了“授人以鱼”的物质帮扶局限。通过构建“知-信-行”的价值共同体,党的创新理论也就能更加深度地嵌入地方社会的实践网络。
走亲宣讲的实践创新,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对“两个结合”的微观呈现:既赓续了传统习俗的文化基因,以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网络为依托,重塑理论传播的伦理情境;又践行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精髓,将“从群众中来”的经验升华为“到群众中去”的实践智慧。正如马克思所言,“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走亲宣讲”正是通过“走-讲-亲”的实践链条,将这一理论逻辑具象化为基层治理的创新范式。
理论宣讲要有“抬头率”,更要追求“点头率”。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走”拓展了理论传播的物理与精神场域,“讲”重构了理论教育的表达与接受逻辑,“亲”则锚定了理论与实践的共生关系。在文化传统与时代精神、真理力量与情感能量的辩证统一中,走亲宣讲为新时代理论武装提供了“守正创新”的鲜活样本和方法论启示,绘就了理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生动图景。
(作者系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代玉启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8月24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