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思想者 >> 正文

投资于人:全面释放人的创造力

发稿时间:2025-04-22 09:40: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要精准锚定未来价值,坚持“深水养鱼”的长周期思维,加大对青年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的投资支持力度,让更多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人才资源相对于物质资源,不仅同等重要,而且要先行布局、优先考虑、重点投资。然而,受路径依赖影响,很多领域见“物”不见“人”的问题一直存在。我们对1554名体制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研究员等群体的问卷调查显示,当前科技人才激励存在最突出的三个问题是:“一线科研人才收入偏低”(77.33%)、“人员经费保障不足”(51.45%)、“绩效考核短视”(50.67%)。由于对人的投资不足,人的积极性、能动性未充分释放。

  人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当经济进入到新发展阶段,随着人口生育率下降、老龄化加剧和资源环境压力增大,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运而生。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当前我国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投资于人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一是建立面向全生命周期的投资体系。人才成长具有显著的连续性特征,对人的投资应覆盖成长全过程,同时考虑不同阶段的差异化需求。例如,路甬祥提出了科技人才的“三波段”理论,即35岁以下的青年人才具有创新热情高、创新活力强、敢于挑战权威的特点,应鼓励其做原始科学创新与关键技术创新,给予稳定和必要的支持;对36-55岁的人才,应让其承担重大科技任务,培养成为学术带头人或重大项目负责人,引导合理有序流动;对55岁以上科技人才,应发挥其经验优势与扎实功底,培养成战略科技专家。据此,要把握人才成长跃升的关键时间节点,建立 精准适配的“需求响应”机制和覆盖人才成长全生命周期的投资组合策略,实现不同成长阶段人才价值发挥的最大化。

  二是重视对人才早期成长阶段的投资。国内外对成功科技人才的研究发现,杰出科学家存在“科学创造最佳年龄区”,其作出重大贡献的最佳年龄在25-45岁,最佳峰值年龄为37岁左右,首次贡献的最佳成名年龄为33岁左右。当前科技变革一日千里,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加速产业变革,大疆创新、深度求索(DeepSeek)等一批由青年创立的科技企业正在深刻影响世界。因此,要精准锚定未来价值,坚持“深水养鱼”的长周期思维,加大对青年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的投资支持力度,让更多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三是建立多元化人才投资体系。个体的成长需求具有多样性,教育培训体系之外,有着丰富多元的投资方式,要一体化统筹考虑、协同推进。

  薪资福利作为常规性投资,构成人才发展的生存性保障。在普惠性层面,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加一线劳动者报酬。针对目前高校科研院所中科研人员普遍反映的“生活成本高、压力大,无法安心科研”的问题,需要加快落实事业单位工资水平决定和正常调整机制,推进有关事业单位特殊人才协商确定薪酬、高层次人才绩效工资总量单列、绩效工资申报制等薪酬制度改革举措,加大住房、子女入学等支持力度,解决人才后顾之忧,让科技人才安身、安心、安业。对比而言,领军型企业向一流人才提供一流待遇和一流保障,成为其吸引顶尖人才,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主导的阶段性投资助力人才跨越成长拐点。除了常规性、普惠性的人才投资,当前各级各地政府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持续优化人才工程计划、科研项目体系等,重点遴选并支持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人才快速成长。产业行业组织、民营企业通过打造权威性科学奖项和人才项目,以高额经费,长期稳定资助一批优秀科学家开展研究,树立了投资人才基础研究的风向标。在创业领域,各地设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和人才创业投资基金,着力构建创投生态体系,汇聚并培育天使投资人、产业基金、科学家基金及风投等多元化资本主体。政府投资基金加强对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引导支持,通过市场化遴选机制精准对接优质创业团队,促进创新项目高效孵化与创新要素聚合,实现对人的有效投资。

  制度性投资破除人才发展的深层制度壁垒。当前人才发展面临的“隐性天花板”不仅在于物质支持保障不足,更源于制度供给与创新需求的结构性错配。国际人才竞争背后是制度的竞争,通过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是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重要路径。未来,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要着力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持续修订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加强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全面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允许科研类事业单位实行比一般事业单位更灵活的管理制度,赋予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高校科研院所更大自主权,进一步为科研人员放权松绑。粤港澳大湾区通过职业资格跨境互认、科研要素跨境流动、人才评价标准互认等,积极推动境内外制度“软联通”,探索释放人才创新活力的实践路径。未来,对标国际通行规则,要加快建立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用制度换取国际人才扎根的信心。

  环境性投资厚植人才可持续发展的优质土壤。高能级的科创平台、优质的教育资源、活跃的投资机构、高质量的专业服务机构、成熟的行业组织和独特的创新文化等要素,构成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的创新创业生态。各地应基于自身资源禀赋特点和发展目标定位,通过系统性构建人才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厚植育才沃土,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投资于人要加大基本保障力度,提升投资精度,增强制度供给温度,深化文化认同黏度,优化环境嵌入度,健全人才投资体系,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 “人力资本增值-社会价值创造” 的良性循环 。

  (孙彦玲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孙锐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孙彦玲 孙锐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20日 03版

责任编辑:张哲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