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块链构建的“数字敦煌”中,全球玩家共同修复千年壁画;通过前沿的人机交互技术,外国青年亲身体验“庄周梦蝶”的哲学意境……这些超越传统媒介形态的文化探索与实践,将成为提升中国国家软实力和国际传播能力的支点。
——————————
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当前的国际传播环境,要求我们以更为开阔的叙事之道,在“中国故事”阔步迈向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寻找到新的范式。在传统的对外传播中,由于比较缺少基于海外受众特征而有针对性地建立起来的有效传播策略,往往使得我们在面对西方媒介霸权所主导的寰球舆论圈时,容易陷入被动局面,而《哪吒》系列电影、首款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等近年成功出海的热门数字文化产品,正在为前述命题提供破局路径。
互动数字文化产品的传播优势
所谓数字文化产品,是指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文化内容为核心,通过数字化编码形式存在并借助电子设备和网络进行传播、使用的文化工业产品。在当前工业4.0和“数字中国”的背景下,其传播意义尤显可贵。
既往实践中,我们的对外传播存在三个结构性矛盾与挑战:其一,官方叙事与海外受众的接受习惯之间存在一定的文化鸿沟,尚未有效建立符合跨文化传播规律的话语体系;其二,单向传播模式难以突破西方构建的“信息免疫”屏障;其三,媒介形态选择往往忽视传播效能差异,更多依赖时效性强但渗透力弱的传统媒介。
相较于传统媒介,互动数字文化产品在构建跨文化认同方面具有三重独特价值:
沉浸式叙事消解文化屏障。互动媒体通过场景建构与角色代入,使受众在参与过程中能够更加自然地理解文化符号。如《黑神话:悟空》将《西游记》的禅机哲思融入游戏的战斗系统,玩家在破解BOSS“刀狼教头”的招式时,会自发领悟“破执念方能见真如”的东方智慧。这种“寓教于游”的传播效能,远超单向传播的纪录片或宣传片。较之于缺少交互性或交互性较弱的传统媒介,优质游戏在内的互动数字文化产品存在着结构性的传播优势。
价值观柔性传播突破信息免疫。数字文化产品的娱乐属性形成天然保护色,能够“绕过”受众的意识形态防御机制。以正在面向全球推出的游戏《昭和米国物语》为例,其预告片以戏谑手法重构历史时空,使日本观众在体验平行世界的荒诞剧情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中国创作者对后殖民主义的反思。这种传播策略,为我们价值观的传播提供了柔性载体。正如《黑神话:悟空》制作人冯骥接受采访时所表达的那样,讲好中国故事不一定非要讲中国故事,中国人讲的好故事也是一样的。
工业体系支撑持续创新。成熟的数字文化产业生态包含内容创作、技术研发、市场运营等完整链条。以近年被授予“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等荣誉称号的上海米哈游公司为例,该公司搭建的“逆熵AI系统”,既提升了其现象级产品《崩坏:星穹铁道》的角色设计效率,其底层算法还可迁移和运用到数字文物保护领域。这种“科技-文化”的良性互动,为持续产出优质内容提供了保障。
数字文化传播的实践路径
基于当前的传播格局与产业现状,构建新型国际文化传播体系需着力于三个维度:
建立分类管理机制。可将互动叙事作品与传统网络服务进行区别管理。比如,“电子游戏”是一个非常笼统的称呼,其内部差异性与经济底层逻辑的区别非常之大。确实,有不少游戏因故被加入了完全不属于游戏机制的一些互联网服务要素,如社交、打卡、抽奖等,这些往往才是导致青少年沉迷游戏的核心原因。像“开箱/抽卡”在欧盟多国就被视为赌博而予以严厉禁止,但在国内,这类游戏却和《黑神话:悟空》等经济逻辑上类似于电影的单机游戏被放到了一个赛道内,目前还被用同一类政策管理,这使得国内买断制单机游戏的创新性和生产力一个时期以来受到了限制,提升游戏素养的公众教育也任重道远。只有建立良好的分类管理机制,才能够更好地制定政策从而让游戏等数字文化产品更充分地“讲好中国故事”。
构建学科培养体系。在高校设立数字文化创作专业,培养既懂敦煌壁画美学又能运用“虚幻引擎5”技术的技术型人才。国内以中国传媒大学为首的部分高校,正在大力推进相关学科建设,课堂上学生通过三维扫描技术还原现实的文化遗产,再将其转化为数字文化产品,这种产学研联动模式值得大力推广。高校在与国家需求、社会需求做好对接以及教书育人方面,能发挥格外重要的作用,培养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在未来显得尤为重要。
完善数字文化产品分发。一个完整、有效且稳定的传播,离不开传播活动的基础建设,如果能够建设国家级数字文化分发平台,通过算法的引流和技术的驱动,将海外的偶然触媒行为作为起点,放大其需求,转换为文化作品使用、线下旅游消费等实际行为,就能够更好地进行全方位的国际文化传播。比如,通过合法合规分析海外用户行为数据,发现某些用户是《原神》玩家或者深度二次元用户,可以智能匹配《原神》中的“海灯节”场景与国际上的目标地区的节庆习俗,推送相关信息。同理,如果发现海外用户密集关注过《黑神话:悟空》,则向其推广山西圣地巡礼套餐,打通地方文旅和数字文化产品企业之间的合作通道,实现面向国际的“千城千面”的精准传播,让互动文旅和非遗元素真正融入海外用户的日常生活。
互动数字文化产品的进化史,本质上是人类表达方式的革新史。从敦煌壁画到元宇宙剧场,从口头史诗到交互叙事,每一次媒介革命都在拓展文化表达的边界。正如用VR技术重现《韩熙载夜宴图》,观众可化身画中宾客与南唐仕女对饮——这种打破时空界限的传播方式,正在重构文化认知范式。
当数字技术持续深度赋能文化创新,我们有望见证更多爆款如《头号玩家》式的中国想象:在区块链构建的“数字敦煌”中,全球玩家共同修复千年壁画;通过前沿的人机交互技术,外国青年亲身体验“庄周梦蝶”的哲学意境……这些超越传统媒介形态的文化探索与实践,将成为提升中国国家软实力和国际传播能力的支点。
(作者系信息科学游戏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讲师)
熊硕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13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