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通过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携手共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当高质量发展“既要又要还要”时,政府如何“既能又能还能”,是考验地方治理能力的关键所在。
——————————
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与国家治理中至关重要的课题。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划之年。2025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政府工作报告已陆续发布,从中可以看到各地高度重视高质量发展,多措并举地推动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各地这么干
通过对各省份政府工作报告有关高质量发展的段落进行词频分析,可以发现,排名靠前的是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绿色发展、民生改善、新兴产业(对应传统产业)、改革开放、营商环境、投资消费、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生态保护、教育发展、人才培养等。
高质量发展涉及经济、创新、绿色、民生、区域协调和对外开放等多个方面。各地政府推动高质量发展,注重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新经济增长模式,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的绿色低碳发展,聚焦人的全面发展的包容性发展,并致力于区域协调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梳理各省份政府工作报告,可以总结为以下若干个方面:
在经济体制改革与创新发展方面,各地均强调要强化创新引领,着力推进产业升级。一方面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如辽宁推动传统产业“智改数转”,山东加快传统产业的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另一方面是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如广东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贵州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大数据等产业的发展。江苏、广东、浙江等省份明确提高研发投入强度,预计达到3.3%-3.6%。北京提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江苏布局建设省基础科学中心。
在绿色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各地注重生态系统修复,突出环境质量改善,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倡导绿色消费与生活方式。多个省份致力于改善空气质量,都将降低PM2.5浓度和提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作为重要目标。各地纷纷提出降低能耗强度的目标,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比如,广西、甘肃等地强调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发展绿色产业,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青海、西藏、贵州、陕西等地强调生态修复与污染防治,推动生态环境改善。浙江、海南等地倡导交通出行、建筑、消费、旅游等方面的生活方式绿色发展。
在民生改善与社会发展方面,各地均强调加强民生保障,突出稳就业促增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多个省份明确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并提出了居民收入增长目标,注重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加强养老服务、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民生建设。还有一些省份注重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区域协调与协同发展方面,各地注重深化区域合作,突出区域特色发展。各地注重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持续深化城乡融合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等区域一方面根据自身优势,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格局,另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和公共服务共享,区域一体化不断升级。与此同时,东中西部地区加强对口支援与合作,推动产业转移和升级,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在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各地强调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对外开放平台,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推动跨境电商发展,实现外贸外资稳定增长。
高质量发展,各地各有不同
各地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根据自身特点形成了不同发展战略:
一是以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地为代表的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这些省份在科技创新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强调夯实科技创新实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注重发展高端、新兴和现代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与结构升级,使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二是以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等地为代表的资源优势型发展模式。这些省份的资源禀赋丰富,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产业发展主要依赖资源开发利用,通过相关产业发展,带动经济增长并推动产业转型发展。
三是以浙江、福建、四川等地为代表的民生改善型发展模式。这些省份社会事业发展较为均衡,注重民生福祉改善,将改善民生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就业、文化等民生领域的投入,推动民生改善与人民生活品质提升。
四是以位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省份为代表的区域协调型发展模式。这些地区注重优势互补、区域合作、协同发展,强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和公共服务共享。此外,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推动区域经济国际化发展。
高质量发展,还要怎么干
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围绕高质量发展提出了许多战略规划与政策措施,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着眼未来,要结合本地特色和发挥本地优势,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好。
为促进高质量发展,各地普遍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通过制定发展规划来明确高质量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对高质量发展进行全面规划。与此同时,出台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一系列支持政策措施,多方面支持高质量发展。比如,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注重培养和引进人才,推动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
当高质量发展“既要又要还要”时,政府如何“既能又能还能”,是考验地方治理能力的关键所在。比如,哪些方面是需要优先考虑的,哪些方面与其他方面是互补的,如何“四两拨千斤”。政府不应陷入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而应通过颠覆性科技与创造性思维走出悖论,在资源有限和竞争激烈的新形势下实现突围。
高质量发展需要市场更有效,也需要政府更有为。要通过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携手共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各地政府应明确有所为有所不为,在需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面主动作为,对公民和企业的诉求有求必应。但是,在不需要政府干预的领域也要避免乱作为,避免因为行政干预而带来不正当竞争与市场垄断。这考验政府的执政智慧,也有赖政府提升执政能力。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高质量发展也需要因地制宜。具体来看,各地差异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能力、资源禀赋、民生改善、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不同地区要根据自身特点与优势,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和具体措施,保持战略定力,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找对适合自己的道路。
(作者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马亮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3月02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