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理论 >> 正文

双重角色定位下新媒体人思政工作创新路径

发稿时间:2025-11-19 09:21:00 作者:陈渝 来源: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新媒体人是以数字技术为核心工具,涵盖现代数字内容生产、技术执行、传播分发和运营管理的群体集合。伴随新媒体崛起和数字技术更迭,新媒体人数量连年增长。?新媒体人作为数字化传播时代中的重要一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舆论环境和文化发展趋势,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群体。深入探析新媒体人思政工作创新路径,既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战略部署,也是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促进新媒体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之举。

  新媒体人思政工作的双重角色定位及其必要性

  新媒体人被时代赋予强烈的社会责任和政治使命,是党的方针政策、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传播者,是网络信息环境的守护者,是践行社会责任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高度统一体。

  新媒体人在思政工作中具有“思政受众”与“网络思政工作者”双重角色定位。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新媒体人本身是思政内容的受众,需要通过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了解国家发展战略,为创作积累思想素材;而作为“网络思政工作者”,又肩负着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大众易懂内容的使命。这种“受众”与“工作者”的角色互嵌,决定其传播的“价值引领力”关乎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效果,直接影响网络空间的舆论生态,使其成为连接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与网络大众的“纽带”。

  加强新媒体人思政工作的紧迫性。在数字时代的复杂社会舆论环境中,网络舆情的突发性和复杂性给新媒体人的思政工作带来挑战。新媒体信息传播速度远超传统媒介,一条动态、一个社会热点事件的曝光,瞬间就能在网络引发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若没有正确的思想引领,很容易造成负面舆情。互联网技术驱动形成的“流量—数据—变现”商业闭环,以及算法推荐、大数据分析等,精准推送用户感兴趣内容,伴随出现了“信息茧房”、虚假信息、价值冲突等问题,限制了主流价值观传播。在网络热点、二次元文化价值观、亚文化等思想观念影响下,新媒体人的思想观、价值观呈现碎片化趋势。必须充分把握新媒体人特征和网络传播新特点,增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紧密结合新媒体人思想实际,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做好新媒体人思想引领,实现新媒体人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加强新媒体人思政工作的必要性。新媒体人思想动态、行为和价值取向成为关乎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话语权与影响力的要素之一。在移动互联网与数字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新媒体人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中扮演着前所未有的重要角色。他们身处舆论一线,以较高的效率和创造力生产传播内容,既是洞察社情民意的“传感器”,也是主流价值的“扩音器”。他们使主流旋律有效触达特定圈层,以“网言网语”方式将党的理论转化为生动道理,通过互动话题、虚拟现实、AI生成等形式传播主流价值,已成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参与者。

  作为受众角色下的新媒体人思政工作创新

  从受众角色出发,针对性构建有深度、有广度、有效度的新媒体人思政教育新生态,既是思政教育模式的创新,也是网络空间治理现代化的积极探索。

  提升主流媒体思政引领力。?始终将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媒体人思政工作的核心目标,引导“正能量大流量”和“价值与流量并重”。以理论宣传为基、技术赋能为翼,通过全媒体平台深入挖掘重大主题思政元素和政策解读,形成各平台优势互补的网络协同效应。主流媒体平台建立“党委—平台—团队”垂直管理体系,强化导向审核与从业人员思政教育管理,鼓励新媒体人积极参与思政教育,传播网上正能量。

  扩大平台算法思政传播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落实“拓展网络育人阵地”要求,以技术重构与价值引领为双向突破,构建思政内容从精准触达到深度互动、价值内化的传播闭环。健全智能传播体系,提升数据汇集、数据挖掘、推荐算法等核心技术能力,在算法中嵌入价值观评估模型,引导算法向正能量内容倾斜。加强对算法的监管,促进各方协同合作,将党和政府的声音精准送达目标人群,引导社会舆论、塑造价值观认同。

  提高“大思政”影响力。“大思政”是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系统性工程,全面统筹新媒体人思政平台矩阵建设、内容创新工程、队伍建设和技术赋能等工作。加强新媒体人才队伍管理和思政体系运行机制建设,建立理论学习标准化框架,培养既懂思政理论又熟悉新媒体运营的“思政+新媒体”复合型人才。以政府为主体,媒体、企业、社会组织等上下联动、横向沟通,构建新媒体人思政建设多元主体和网状合作共同体,以党的先进思想武装头脑、明辨是非、凝心聚力。

  作为网络思政工作者角色下的新媒体人思政工作创新

  新媒体人本身的自我成长具有示范效应,能树立良好形象和榜样,引领健康积极、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将创造力转化为传播主流价值的正能量,构建新媒体人思政工作新生态,已成为时代发展必然要求。

  构建成长平台型思政模式。新媒体人作为网络思政工作者教育主体和教育传播者,在教育他人的同时,也应不断促进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成长。部署思政数据中台和?虚拟训练平台是未来加强新媒体人思政工作的必由之路,建设“内容+服务”平台,探索集成海量交互式课程,建立新媒体人思政工作“需求—供给”反馈机制,将传统“单向灌输”转为“双向对话”,打破传统“客体提升”思维而转向“主客体双向提升”思维。

  打造数字创新型思政模式。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对传统思政教育的理念、内容、方法进行深层次重塑,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可视化、可交互的数字资源。通过AI、VR、大数据等技术重构教育场景,以故事化、场景化内容引发情感认同,传播主流价值观,激发爱国情怀,形成“数据驱动精准化+场景沉浸体验化”的学习新模式。制定《VR思政场景开发标准》,场景开发需经历史专家、思政专家双重审核。

  开发IP共创型思政模式。创新性地将IP开发思维融入思政教育,构建内容资源、技术支持、新媒体人参与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新媒体人通过用户生成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UGC),积极参与思政传播,以主流价值思政IP扩大思政内容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形成新媒体人传播正能量的文化新生态。设立“思政IP开发备案制度”,审核IP内容与主流价值观契合度,定期分析传播数据,及时调整适配策略。

  将新媒体人培育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者、中国声音的传播者与中国形象的展现者,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举措。新媒体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需在复杂网络生态环境中构建系统性工作机制,通过整合多方资源、优化工作方法,推动网络空间朝着清朗化、健康化、积极化方向演进,为主流意识形态在数字领域的主导地位夯实基础,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注入长效动力。

  (作者系长沙广播电视集团有限公司纪委副书记、长沙市广播电视台机关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梁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