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
发稿时间:2025-08-18 14:10:00 作者:郑佳琳 来源: 《学习时报》
“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出自唐代王维《献始兴公》,是诗人对贤相张九龄的赞美。此诗意为,权力不是可以用来交易的私有物品,行使权力的一举一动都应为百姓的福祉谋划。诗句深刻揭示了治国理政的核心在于公权不可私用,其存在和施行的目的是为苍生百姓谋福利。
为政者能否严守公私界限,绝非个人品行小事,而是关乎政权稳固的根基。公私界限清晰,则民心汇聚、政通人和;若公私混淆、公器私用,便会侵蚀执政根基,动摇民众信任,终致人心离散、乱象丛生。
其一,公私分明是树立威信、赢得民心的根本。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公”曰:“公,平分也。从八,从厶。八犹背也”。“八”是“背离”,“厶”是“私”。指出“无私即公”的内核。《明史》记载,于谦任豫、晋巡抚时,“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不仅不带礼物,还以“清风两袖朝天去”的诗句明志,正是于谦的坚守让民心顺服。先秦典籍《六韬》曰:“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若公器为私所用成为常态,必然侵蚀百姓对权力的信任,导致民心背离,最终动摇国本。
其二,公私分明是破除朋党、防范内患的保障。《尚书·洪范》垂戒:“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春秋时期,名相管仲临终前,齐桓公询问继任人选,管仲否定了与自己私交深厚的鲍叔牙,认为其性格严苛难以容人,转而举荐隰朋。管仲任人唯贤,不徇私情,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被尊为“春秋第一相”。相反,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后期,梁太后之兄梁冀“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几乎垄断中枢要职。外戚专权使王朝统治爆发深层危机,终致黄巾起义,诸侯纷争,社会“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四百年汉祚遂以分裂告终。公论不彰、私欲膨胀,终会导致祸起萧墙,威胁政权根基。
其三,公私分明是政令畅达、治理高效的关键。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是依靠“公器公用”原则缔造盛世的典型范例。《汉书》记载,汉文帝刘恒欲建露台,召集匠人计费,听闻需花费“百金”,便说:“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汉文帝、景帝清正克己、休养生息,终使国库充盈、百姓安居,开创了“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的社会繁荣局面。严持公私界限,使公器尽归本位,资源悉为民谋,方能使上下同心同向,号令畅行如砥,激发出惊人的治理效率,臻于“政通人和”之境。
《商君书》曾言:“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蛀虫多了,木头会折断,裂缝大了,墙壁会倒塌,而公器私用这类为政之“蠹”若泛滥,便会像蛀虫与裂缝般侵蚀国家根基。纵观历史,公器私用的行径往往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曰权钱交易,化公器为私库。南朝刘宋时期,邓琬父子“并卖官鬻爵,使婢仆出市道贩卖,酣歌博奕,日夜不休”,造成“群小横恣,竞为威福,士庶忿怨,内外离心”的不正之风。《管子》有云:“货上流,则官徒毁。”将国家赋予的权力作为计价筹码,是公权最严重的异化表现。公权牟利一分,则人心溃散一寸,终如决堤之水,尽毁社稷基业。二曰优亲厚友,使公门若家宅。古之民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恰是这种家族化公权的生动注脚。唐玄宗天宝年间,杨国忠凭椒房之宠执掌权柄。《旧唐书》载其“自侍御史以至宰相,凡领四十余使”。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曾讽刺当时乱象,“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裙带泛滥之日,大厦将倾之时。三曰挥霍无度,视公帑如泥沙。历史上,有志之士常对此种享乐奢靡之风作出辛辣批判。杜甫曾描绘过安史之乱前夕唐王朝官宦阶层的腐败景象,“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李商隐更是犀利道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慷国家之慨,耗民脂民膏,穷奢极欲,最为不仁。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乏肃清公器私用之弊的宝贵政治经验。
治吏必先立法,如商鞅变法提出“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犯法则刑,“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韩非疾呼,“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唐高宗年间修订《永徽律疏》,其中“六赃”罪名直指六种非法获得公私财物的犯罪,明辨公私,严惩不贷。宋代杨万里说:“法存则国安,法亡则国危。”约束公权的核心智慧,正是不断完善立法与强化执法,以法的刚性力量筑牢公权运行的边界,让公器始终服务于公共利益。
监督实则权畏,监督虚则权狂。《战国策》记有齐威王悬赏纳谏一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使齐国不战而胜,所谓“战胜于朝廷”。北宋包拯担任谏官期间,公然弹劾“国丈”张尧佐,请宋仁宗“断以大义”,成为历史佳话。古之明君如李世民,深知“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智慧;古之诤臣如魏征,颇具“犯颜直谏”的风骨。于是有“贞观之治”,公器固而民心安。约束公权的另一重要智慧,在于强化监督,构筑防范公权滥用的防线。
在源远流长的德治文化中,始终将“廉”字奉为公权伦理之圭臬。名臣杨震赴任东莱太守,故人王密夜间到访,赠金十斤,并言“暮夜无知者”。杨震正色拒绝:“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礼记》云:“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先贤“慎独”之品格,垂范天地。约束公权的深层智慧,在于以“为政以德”涵养道德自觉,让“廉”与“慎独”的品格融入公权运行,方能永葆“天下为公”的本色,让公权始终造福于民。
公器究竟应当如何“动为苍生谋”?首先,用公器健全民生制度,保障百姓需求。古代善治之人,能将公权力作为普惠性民生建设的依据。苏轼调任杭州期间,杭州大旱,随即爆发严重瘟疫,苏轼以私人俸禄加上社会捐资,很快建立起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安乐坊”,使瘟疫得以有效控制。明太祖朱元璋推广养济院,收容无人赡养的老人;设置惠民药局,避免贫民无法就医。公权为百姓着想,才能巩固民生根基。其次,用公器启动应急机制,守护百姓安全。古人在构建公共应急机制上展现出卓越的智慧。北宋时期,黄河决口,百姓流离。时任青州知州的富弼有序调度,开仓放粮,规劝富户帮助灾民,开放山泽森林,鼓励种植自救,终于救活流民无数。公权聚焦“急难愁盼”,才能真正办好实事。最后,用公器畅通民意渠道,解决百姓困难。畅通言路,方可确保下情上传。武则天执政时期,于宫门设四色铜匦,其中白匦置于西面,专接民间申冤陈屈的状纸。宋太宗年间,设置登闻鼓院,目的是“万邦之事无隔于九重”。
“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强调的是公权不可私售,行事当为百姓谋划,是对公权本质与为政宗旨的精准诠释,彰显了中国士大夫以民为本、坚守公义的价值追求。当每一分权力都保持对“尔俸尔禄,民膏民脂”的敬畏,才能真正实现“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当每一项决策都遵循“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准则,才能真正做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当法度、道德与监督共同作用,在实践中共铸公器不私、公权不堕的政治形态,权力才能够真正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造福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