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理论 >> 正文

文化强国建设和中国特色学术期刊发展道路

发稿时间:2025-01-20 16:46:00 作者:孙代尧 来源: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在文化强国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学术期刊界如何更好担负起新时代学术期刊的文化使命,走中国特色期刊发展道路,推进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

  文化强国建设与新时代学术期刊的文化使命

  文化建设是一个历史的、总体性的命题。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文化建设史,是一部探索文化救国、文化立国、文化兴国和文化强国道路的历史。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化,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创造过程。

  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国知识界和学术期刊与党的文化建设同向同行。例如,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进步期刊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的引介,促成了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新兴社会科学”的兴起,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也由此打上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学术烙印。又如,20世纪30年代《文化建设》等期刊发起的关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的讨论,以及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中国现代化问题”(其中包括“文化现代化”)的专题讨论等,既受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已经初步形成的相关理论的影响,也体现了当时知识界、期刊界的积极思考。这些讨论不仅限于学术层面,而且有很强的现实关怀,对我们党提出推进“两个结合”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七个聚集”,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2024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论述,对于学术期刊界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一是增强文化自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要义,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文化为主体,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发展新时代的新文化,亟需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当今,我们愈发清楚地认识到,自主知识体系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自我认同、向内凝聚、向外展开、化成天下的精神之本、力量之源。在党的文化建设队伍中,学术期刊工作者作为其中一支重要力量,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二是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提高文化原创能力。文化的生命力源于创新创造。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时代变迁、社会变革的先导,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积极营造良好文化生态,充分发扬学术民主,推动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持续迸发。文化原创能力是文化创新创造的核心。“原创性是好作品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实现从“高原”向“高峰”迈进的根本体现。学术期刊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也要着力提升创新能力,在推出原创性学术精品上下大功夫。

  三是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话语”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性,是思想的表达方式和组成元素。“叙事”是以话语为载体的意义空间生产。构建中国叙事体系,旨在用标识性的概念和范畴解读中国经验,赢得话语优势。可见,话语和叙事的基础是学术,无论是构建中国话语还是中国叙事体系,关键都在于构建体现中国主体性的、原创性的学术体系。学术体系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知识生产和知识传输过程中,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界可以发挥议题引领、国际传播等多方面的作用,努力推出同时代相匹配的学术精品,向世界展示“学术的中国”“知识创造的中国”,向世界分享中国学术,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走中国特色期刊发展道路,推进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一个大命题。对于学术期刊界来说,也需要思考中国特色期刊发展道路这一课题,其中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也是高质量学术期刊何以为“高”的基本点。

  一是“以中国问题为中心”。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期提出了“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法论原则,强调“应该以中国做中心,把屁股坐在中国身上……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指出:“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

  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进行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新时代中国学术期刊应立足大变革的时代,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关注中国与世界深度互动中提出的很多需要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刊发体现中国主体性的学术成果。“以中国问题为中心”和体现“中国主体性”,不是排斥“吸收外来”,更不是丢弃马克思主义之本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而是反对“言必称西方理论和西方学术”,强调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把论文发表在中国期刊上。这对于中国学术期刊在对待和处理西方议题和中国议题、国外学术成果与中国本土学术成果的关系时,是需要把握的。

  二是议题引领。议题引领的重要性,相当于“下先手棋”或占领学术制高点。学术期刊应有这方面的学术自觉,也具有自身的优势。国外一些学术期刊比较善于议题引领。例如,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霍克海默担任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所长后,1932年创办《社会研究杂志》,在创刊号提出建立“社会哲学”的任务,引领一大批学者聚合在这一领域,从事对发达工业社会的“社会批判”研究,创立了影响深远的“社会批判理论”。“社会批判理论”作为原创性的知识体系,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政治社会学即“批判的社会学”,独立成为一门社会科学。又如,法国学者费弗尔和布洛赫在1929年创办《经济与社会史年鉴》(二战后改名为《经济、社会与文明年鉴》)。杂志历代办刊人都很注重设置有特色的专栏,提出引导性的话题,以此推动热点问题的讨论,也由此聚集了不同学科的学者包括年轻学者,形成了年鉴史学和法国社会学年鉴派两个有世界影响的学派。

  从中期刊界可以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一是期刊编辑和作者的关系。编辑和作者是交互主体,两者的行为能力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互动中被激发和塑造的;两者都是知识体系的参与者、探索者和创新者。二是提携学术新人。上述两个例子中,后来成为学术大家的作者,当时大都还不知名。但《经济与社会史年鉴》在1942年的“个人信息”栏目中,特意报道了当时还在德国战俘营的布罗代尔正在撰写博士学位论文一事,当时的布罗代尔还处于学术成长期,后来成为年鉴派第二代的领军人物。

  总之,学术期刊的议题引领,体现的是学术自觉和学术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深刻变革,“置身这一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示这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要有这样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我国学术期刊可以通过议题设置、多学科综合,引领推动学界解读中国发展逻辑。

  三是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新时代新阶段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出路,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以问题为导向,着力推进各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其一,坚持守正创新。学术期刊界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贯彻党对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的根本原则,坚持正确政治导向,遵守出版规范。期刊主管部门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要鼓励期刊大胆探索和创新,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在此基础上,形成有利于期刊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期刊发展生态。其二,处理好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避免“千刊一律”的问题。一致性和多样性是辩证统一关系,多样性中包含着一致性,一致性存在于多样性之中。期刊多样性即是在差异化发展中形成自身“特色”。专业学术期刊和综合性学术期刊的定位和禀赋不同,办刊理念和气质风格自应有差异,即使是同一类型的期刊,栏目设置、文章体裁、作者群体等也可以是多样多元的。如前述《年鉴》杂志,既发表正式的学术论文,也发表书评或评论性文章;既有总体问题研究文章,也有个案或定向“调查研究”文章;既有长文,也有个性化的短文;作者既有著名专家学者,也有年轻人,还有非专业人士。我国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体现百花齐放的要求,着力提升期刊活跃度,以满足读者多层化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其三,积极应对新技术发展带来的期刊变革。当今以数字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速展开,为学术期刊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很多新问题新挑战。作为一种新质生产力,数智化技术拓展了知识生产的新边界,也提供了可以有效整合写、编、读、评等环节和提升期刊知识传播效率、扩大传播范围的新的工具和手段。新技术发展和不断升级,对学术期刊界更新编辑理念、培养复合型编辑人才、创新出版样态、加强集群化建设等,也提出了新要求。学术期刊应顺应知识变革和技术变革的大趋势,积极探索期刊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推动学术期刊数智化转型和发展。其四,加强学术共同体建设。学术共同体是具有共同信念和价值,遵循共同学术制度和行为规范的群体。学术期刊是学术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阵地和力量,与学界学人、期刊评价单位和二次文献单位、期刊行业协会等是一种互动式发展关系。新时代学术共同体的良性发展,有赖于学术期刊界与共同体其他成员相互取鉴、吸收优长,形成发展合力,共同推动学术共同体健康成长。

  [作者系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

责任编辑:朱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