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这一重要论述,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关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完善立德树人机制重要部署紧密相连,鲜明指出了建成教育强国、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必须牢牢把握的主攻方向和着力重点。高校战线要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强国建设核心课题,一体贯通推进落实,源源不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发生格局性变化、取得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两个大局”时代背景,着眼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就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许多内容都体现着改革创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把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导向贯穿办学治校、育人育才全过程,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的方法论。再如他指出,从国家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高度,认清维护高校和谐稳定的重大意义,坚决防范和清除各种错误政治思潮、分裂主义、宗教活动等对学校的侵蚀,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必须坚守的底线。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各地各高校高度重视和共同努力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不断向纵深领域推进,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
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日趋完善。从中央到地方设立各级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研究部署包括高校党建、思政、安全稳定在内的一系列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问题。党中央修订颁布《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推动形成落实党的领导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的工作格局。高校党委常委会会议、校长办公会议和院系党组织会议、党政联席会议议事决策机制得到体系化规范,高校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能力全面增强。实施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培育创建全国党建示范高校39所、标杆院系395个、样板支部3537个,形成强大示范带动效应。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持续深化。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部署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通过10大行动、37个项目,将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转化为系统落实机制,在体制机制、项目布局、队伍建设、条件保障等方面加强系统设计和整体推进。据统计,部省校三级累计投入专项经费近23亿元、建立育人基地近1400个。教育部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指标纳入“双一流”建设、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评价体系,推动各地各高校把工作重点落实在育人效果上。
一线思政队伍建设提质增效。对辅导员队伍配备未达标的省份和部属高校“一对一”专项督办,推动实现师生比1∶200整体达标。加大科研支持和专业培养力度,每年招录约300名辅导员等高校思政工作骨干攻读博士学位,支持200项高校辅导员研究专项课题。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2019年以来推选展示“最美高校辅导员”50人、“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90人,建设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80个。
立足鲜活实践经验,增进对深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的认知
针对当前以“00后”为主体的教育对象新特点、美西方对我实施意识形态渗透新动向和工作中还存在的难点堵点问题,需要继续运用改革创新的思路和手段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值得强调的是,深化改革不是另起炉灶,而是把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进行深化和集成。近年来,高校战线在实践中形成了一批典型案例,应当加强总结提炼和迭代升级,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积极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在高校积极探索大类培养、书院制、学分制等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传统班级建制管理方式受到挑战,“同班不同学”现象越来越多,学生社区逐渐成为学生聚集、交流、互动最经常最稳定的场所。如何将学生社区由单一生活功能场域向集思想教育、师生交流、文化活动、生活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功能场域转变,是高校管理面临的共同课题。2019年以来,教育部推动各地各高校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扎实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将育人力量和资源下沉学生社区,推动学生社区治理“末梢”转变为思想引领、发展指导、生活保障等工作“前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基层治理新模式,形成新时代高校版“枫桥经验”。夯实学生党建前沿阵地,2700余所适建高校通过独立设置党委、党总支、党支部或成立功能型党委、党支部等形式,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内设置党组织4万个,将政治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化解矛盾纠纷的多元资源。丰富拓展“三全育人”实践园地,指导高校建立责任清单,推动18.9万名校院党政干部、27.9万余名专兼职辅导员、1.9万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33.1万名服务保障人员常态化深入学生社区,为学生健康成长引领方向、保驾护航。构建智慧服务创新基地,各高校积极部署学生社区数字化基础设施,推动学生事务业务协同、流程优化、精准管理,建立起集“价值引领、成长助力、资源整合”为一体的数字化育人工作矩阵。巩固平安校园样板高地,各高校建立接诉即办高效协同机制,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推动网格化管理体系延伸至学生社区,确保将问题解决在社区、化解在萌芽状态。
努力打造社会实践育人新范式。社会实践育人是“两个结合”在立德树人上的实际运用,是一项夯基培土固本的基础性工作。一是深化课内外一体。开展“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师生主题社会实践,设置“求真力行”国情调研、“文化润心”学思践悟、“伟大成就”主题宣讲、“创新发展”青春报国、“乡村振兴”学农支农、“基层治理”服务人民、“供需对接”就业调查等篇章,将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形成全过程育人链条。二是汇聚校内外资源。在总结推广有关高校发起的育人共同体模式基础上,不断汇聚校地、校企、校校育人合力,推出一系列联合育人行动。指导各地各高校用好红色文化弘扬基地、全国高校综合性教育实践体验基地等平台基地,持续发挥强辐射强引领作用。三是强化师与生互动。指导高校规范社会实践学时、学分、经费设置,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情况作为评奖评优、升本推研、推优入党的重要依据。完善指导教师队伍配备和考核评价体系,营造师生同学同研同讲同行良好氛围。
推动辅导员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针对辅导员队伍在配备选聘、培养培训、发展晋升、激励保障等方面的短板弱项,从理念思路、工作机制、方式方法上精准施策、优化解决。一是以制度设计着力破除老大难问题。出台《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行动方案》等系列文件,针对选拔、配备、编制等提供坚实政策支撑。二是优化成长发展空间。推动高校实施辅导员职称评审“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推选展示“最美高校辅导员”“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推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中青年骨干、网络名师、辅导员名师工作室等项目,为辅导员队伍搭建舞台、拓展空间。三是强化数字赋能。建设辅导员队伍能力提升大数据赋能平台,帮助辅导员随时随地获取知识、学习提升。鼓励各地各高校开发智慧思政系统,以数字化技术助力辅导员聚焦主责主业、提高工作效率。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将改革进行到底
紧密围绕全国教育大会关于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总体部署,以《决定》关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完善立德树人机制部署为牵引,将《决定》关于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有关部署与高校实际紧密结合、形成一揽子改革措施,以科学的评价和监督体系推动改革落实,全力以赴把改革施工图转化为铸魂育人实景画。
《决定》在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方面,提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形成网上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精准化实施机制等任务。围绕这些部署,重点实施以下改革措施:一是系统化推动新时代伟大成就全面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事例、数据编制优质资料包,深化社会实践课内外一体设计、校企社协同参与、基地常态化运行和制度保障等机制改革,深入推动领导干部、两院院士、时代楷模、英雄模范、大国工匠进校园,引导学生深刻领悟我们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二是提升理想信念教育实效。加强开学、毕业“两个典礼”育人制度化品牌化建设,深化“传承红色基因、学思践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宣传教育,指导高校建设红色文化弘扬基地,汇聚形成全国高校红色文化资源图谱。三是增强网络育人精准度。找准思政教育和网络传播契合点,分层分类打造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内涵深刻、教育性强的网络产品。打造头部高校思政类融媒平台、网络平台、数字平台、智慧平台,形成网络育人矩阵。
《决定》在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方面,提出健全常态化培训特别是基本培训机制,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完善党员教育管理、作用发挥机制等任务。围绕这些部署,重点实施以下改革措施:一是开展师生党员基本培训。制定高校党员基本培训课程方案五年规划,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加强授课方式方法创新,构建多要素融合、多环节贯通、多主体协同的党员教育培训新格局。二是推进高校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执行效能,完善高校院(系)党组织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议事决策机制。实施“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开展党建联建,提供教育服务,推动科技赋能,深化实践育人。三是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积极应对人口数量变化,指导高校优化党员发展工作,健全高中、大学、研究生接续培养机制。从严从实做好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引导毕业生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
围绕《决定》关于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要求,一方面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研制和运用“思政指数”,细化正向引领和负面约束指标,推动在各类教育评价中发挥方向性、基础性、前置性作用,以评价结果牵引资源配置、力量安排;另一方面完善纪律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经常性和集中性相结合的纪律教育机制,推动党纪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以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办学治校环境激励担当作为。
(作者单位: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