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概括为“六个必须坚持”。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源于实践又将指导实践,具体到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亦是如此。“新的文化生命体”这一概念最早是在2023年6月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发生“化学”反应而诞生的文化新形态。新的文化生命体孕育于历史问题的倒逼,发展于现实问题的破解,着眼于未来问题的前瞻。新的文化生命体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面对西方近现代以来对中华文明的诋毁和国人文化自信的动摇,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遵循“六个必须坚持”走出了文明新路,今后也必将以“六个必须坚持”为指引推动新的文化生命体繁荣发展。
坚持以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问题,在解决时代之问的过程中便催生了相应的文明。坚持问题导向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就要直面矛盾和问题并寻求破解之策。坚持系统观念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就要保证文明的全面性和动态性。新的文化生命体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只重物质文明,也不同于资本主义鼓吹“历史终结论”“文明优胜论”。
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孕育和成长历程与党成立以来开启的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具有一致性。纵观百余年党史上新的文化生命体的成长历程,可发现其依次走过了文明拯救、文明建设、文明复兴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坚持问题导向,致力于解决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坚持系统观念,其所蕴含的文明要素从物质文明依次拓展到“五个文明”。具体来说,近代以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迫在眉睫。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文明的“东西之争”,早期共产党人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东西方文明,并试图克服消极面以创造出兼具二者特质的新文明。面对中国革命前途问题,早期共产党人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文明”,而非资本主义的文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一穷二白”局面和巩固新生政权的任务,党通过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上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该时期文明拯救和文明建设并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调动国内外一切有利因素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展开,党的文明诉求也越来越全面化和系统化,在国内从追求“工业化”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演变,从强调“物质文明”向“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多元文明的向度发展;在国际上从韬光养晦到主动作为的方针转化,该时期文明建设是主旋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两个结合”,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激活其生命力;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提出全球文明倡议,致力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新征程上,推动文化生命体吐故纳新,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依然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问题导向强调直面矛盾和问题,立足于现实世界解决现实问题。新的文化生命体的生成,彰显了党与人民进行文化建设和文明创造的实践伟力。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新的文化生命体体现出绝地重生的成长特征。风险挑战机遇始终如影随形,坚持问题导向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局面中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系统观念才能于危机中见机遇并巧妙地化危为机而不是面对困难时一蹶不振;唯有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相结合,才能直面各个时期的主要问题,实现文化生命体所蕴含的文明内容的扩容、文化生命体价值归旨的升华。
坚持以自信自立和守正创新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
新的文化生命体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孕育的,是中国传统文明的现代转型,内容维度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范畴结构包括观念、器物、行为、制度等。新的文化生命体生动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曾经濒临绝境,如今正走向繁荣,新的文化生命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文明新形态。这须臾离不开党和人民坚持自信自立、守正创新。
没有自信自立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没有新的文化生命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与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具有一致性。革命、建设、改革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曾经,西式现代化被认为是现代化的唯一版本,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唯有照抄照搬西式现代化。曾经,仁人志士以器物不如人而自居于蛮族之列,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贬斥中国历史者颇具市场,中国史学对西方学术亦步亦趋,甚至汉字这一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也被贬斥为“古代幼稚之思想”,汉字的去留问题在20世纪成为讨论热点。这也正中西方列强下怀,因为“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就在中国对走自己的路茫然无措、以西式现代化为唯一通途;就在中华文化根基动摇、消解,文化自信跌至谷底、以西方文明为尊贵的风气日渐盛行之时,中国共产党人逐步走出了文化保守主义和全盘西化思潮的干扰,以辩证法看待中国古代文明和西方文明,探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路。这主要是通过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文化革命扫清了中华文明发展道路,使之从沉沦走向复兴并呈现为新的文化生命体。文化革命具有守正创新的特征。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守护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实践中通过革故鼎新赋予中华文明顽强生命力。当然,这也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的守正创新。
新的文化生命体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今后在推动中华文明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过程中坚持自信自立、守正创新,就要守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和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而守好根脉和魂脉尤其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教条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历史虚无主义却大肆鼓吹西方文化,企图毁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搞“全盘西化”。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经由原始社会发展到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相应地,人类文明经由原始社会起源文明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文明。历史虚无主义却大力鼓吹“历史终结论”,并且贬低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成就,误导新生代的历史观。唯有保持历史耐心、坚定“四个自信”,秉持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历史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才能有效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所鼓吹的“历史终结论”。唯有坚持守正创新,才能更好反对“古教条”“洋教头”等教条主义。以“守正创新”反对“古教条”就要推动传统文化的“两创”;以“守正创新”反对“洋教条”就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坚持以人民至上和胸怀天下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
两制并存下,资本主义奉行资本逻辑、资本至上,社会主义奉行人民逻辑、人民至上。资本主义见物不见人,在国内,少数大资本家凌驾于广大人民之上;在国外,美西方的大资本家盘剥广大发展中国家,一如马克思早已指出的“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在殖民地……丝毫不加掩饰了”。近代以来,正是资本主义文明的野蛮行径倒逼仁人志士探寻救亡图存的道路,直至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觅得救亡图存的正确道路。
新的文化生命体直接源于改变中国积贫积弱、人民生灵涂炭的困局的迫切需要。毫无疑问,人民至上是新的文化生命体的价值追求。随着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促改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的外延不断扩大,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以工农群众为主体发展到新时代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从百余年党史四个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来看,新的文化生命体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具体地历史地体现在解决各个时期社会主要矛盾之中。作为新的文化生命体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虽然冠以“中华民族”之名,但绝不意味着其奉行狭隘的民族主义,相反,新的文化生命体有着宽广的世界眼光和深厚的人类情怀。这既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下情怀,也源于马克思主义胸怀天下的格局。具体来说,中华文明历来主张天下大同、协和万邦。中国古代不仅有改变世界发展格局的四大发明,还有其他推动世界发展进步的发明创造。新的文化生命体不仅与中国式现代化相伴随,而且对世界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和现代文明的建构有建设性作用。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面对西方文明和中国传统文明的缺陷而生发的为世界进文明的宏愿,到新时代面对全球四大赤字而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发展倡议,无不体现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天下情怀。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毫无疑问,对于人民至上和胸怀天下的价值旨归要始终秉持。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承认和牢记中国人民是中华文明的创造者。中国人民自古至今的生产生活实践是中华文明得以持续传承和更新的源泉。要一如既往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群众的创新创造活力,以推动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繁荣。中国共产党来源于人民,又领导人民。新的文化生命体是由党领导人民创造的,要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以保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此外,要承认和尊重文明多样性,世界人民共同缔造了人类丰富多彩的文明形态。在唯物史观看来,人民是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应当关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同时,应避免一刀切,而应因人而异、因群体而异、因地制宜,以避免服务群众上的形式主义。最后,新的文化生命体成长得好不好,应由中国人民评判。要以新的文化生命体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上所带来的具体改变为“民生”指标,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心理”指标。
坚持胸怀天下就是要恪守“为世界谋大同”的本色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本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理论上的清醒为回答“世界向何处去、人类怎么办”的时代之问做好奠基工作。不断提升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感召力,以自身行动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与稳定增长,以实际行动贡献更多文明方案。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顺应历史潮流和世界文明潮流。新的文化生命体面临世界文明多元化、经济全球化与数字化,需要在自我提升中增强适应能力。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合作,以文明的全球性对话来增进文明的和合共生,以全人类幸福为价值旨归。始终警惕和化解不同文明之间的隔阂冲突。历史和现实表明,文明隔阂冲突会影响全球政治和世界格局。新的文化生命体要在自我成长中增强吸引力和包容度,以人类文明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消弭分歧、化解冲突,要以自身的长足发展为世界和平稳定注入确定性。
[作者分别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市委党校分中心研究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