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先进文化,凝聚了党的奋斗历程、凝结了党的建设经验、蕴含了党的优良作风,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艺术类高校思政课教学,对引导青年学生坚定政治信仰,激励其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助于更好地从课程思政教育视角提高思政课程教学的艺术水平,让思政课在艺术类高校具有更加鲜明的文化内涵,从而拓宽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艺术类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引导艺术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艺术类大学生有着自身特点,艺术专业对个人的价值观塑造影响较大,他们思想活跃、个性和创新意识较强,重视专业技能训练,但文化理论学习重视不够,对国家大事关注较少,思想深度、政治理论素质不高。艺术类高校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他们加强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发展联系起来,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教育增强他们对党和国家发展的认同感、责任感,从而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
增强艺术类高校思政课的政治属性。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精神激励和价值引领的重要功能。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艺术类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课程坚持正确方向,增强政治属性。在思政课教学中,讲清楚红色文化资源背后蕴含的革命精神和红色故事,激活红色基因的精神密码,可以更好地发挥其感染人、教育人、引导人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学生朝着党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需要的方向成长和发展,从而发挥好高校思政课的政治导向作用。红色文化资源包含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抓住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根本任务,将底蕴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知识内容,可以将高校思政课教学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任务落到实处。
提升艺术类高校思政课建设水平。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的艰苦历程中形成的,天然地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部分,是学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把握规律的重要知识来源。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艺术类高校思政课,可以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创出新思路、发现新亮点、找寻新目标,让红色文化资源成为高校思政课创新的素材来源,有效提高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质量和水平。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艺术类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途径
整合艺术类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红色文化资源蕴含了丰富的历史资源、文化资源、政治资源、德育资源,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鲜活教材。如何运用好这一教材,让思政课深入学生的心中是关键。考虑到红色文化资源的特质、艺术类高校学生价值认同差异的实际,整合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内容是做好思政课教学工作的科学、务实、可行之路。一是科学归纳梳理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具有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艺术、教育等多方面价值,在不同阶段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精神内涵及表现形态,这就要求教师对红色文化的历史脉络有清晰的把握,善于总结红色文化资源的特点和规律,便于教学应用和课堂呈现。二是深挖红色文化资源教育价值。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理论价值,使红色文化教育真正深入学生心中,针对部分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我们还不了解或知之甚少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学术研究,进一步讲好红色文化资源的理论价值,赋予红色文化资源时代特征。
创新艺术类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德育功能,就必须积极探索教学规律,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努力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一是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度契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教科书”。教学所需要的历史材料、文化材料和政治材料,都可以在红色文化的相应案例中找到。大量真实生动的革命人物、英雄事迹和革命遗址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进一步丰富思政课的内容,更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在红色案例故事和情境中深化对理论的认知,进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二是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课堂教学过程中可采取情景式、互动式、体验式、案例式、专题式等教学方式方法,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中。实行“思政+艺术”的课堂教学模式,利用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特色资源,选择艺术作品作为切入点,引领学生讲述红色经典作品背后的故事,实现思政课既有理论和事实的说服力,又有情感和艺术的感染力,增强课程的思想性、亲和力以及学生的认同感和获得感。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翻转课堂活动。结合课程内容,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中,全面提升课程的理论内涵和精神内涵,引导学生延续红色精神,让他们和老师一起来打造“思政金课”,树立主角意识、融入历史情景,深切感悟和体会课程内容中的真情实感,提高思维能力和理论水平,提升精神境界。通过“课堂讨论”激发问题意识和主体意识,进而经由艺术专业实践,表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历程的思考与感悟。强化实践教学、“移动课堂”教学。把思政课由课堂转移到红色文化遗址或纪念场所,通过生动的情景模拟、情感体验、现实体验、深情对话等形式,让学生对红色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充分挖掘地域红色文化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体验红色故事的平台,让生动的地域红色经典出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红色精神。充分挖掘区域红色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当地的文化历史,传承当地文化的优秀基因,增强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例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深入挖掘和保护利用校园红色文化资源,面向本科新生开展校内红色景观定向越野,从清华大学第一个中共支部诞生地——三院遗址出发,途经清华英烈纪念碑、闻一多先生塑像等一系列红色建筑、纪念物、雕像,学生将一个个动人的红色故事铭刻在心,于红色文化熏染中坚定理想信念、激发精神力量。这种做法,值得借鉴。
加强与红色教育基地等相关单位的教学合作。加强与红色教育基地联系,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帮助学生在参观中增强对红色历史的直观感受,从再现革命斗争情景的文字、实物、影像中,增强学生对红色经典的理解和把握,加深对红色文化的共情体验。
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手段,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与艺术类高校思政课的融合,促进传统思政课堂教学优势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号召力。依托先进VR/AR技术,通过视觉、听觉等全方位立体化运用,打造沉浸式、可互动的学习体验,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挖掘思政课实践教学新载体,充分运用微电影、微动漫、连环画等能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活动形式。鲁迅美术学院以微电影为载体把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让学生利用艺术专业优势创作红色微电影,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思政课与微电影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学习了思政课程,还掌握了微电影的拍摄方法,为以后的专业课选择和学习打下了基础。
(作者系鲁迅美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