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理论 >> 正文

拓宽思政教育的视域

发稿时间:2023-03-17 14:55:00 作者:齐绍平 来源: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思政教育的内在规律,从时间、空间和场域强调了思政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对思政教育作出了新的要求、提出了新课题。落实这个要求,重点在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进一步拓宽思政教育的视域。

  延长思政教育链条

  思政教育是一个完整的教育链条,包括思政教育环节的连贯性、各个阶段实施的衔接性和时间空间融入的持久性,是具有明显阶段性特征的教育教学活动。它与青少年的身体成长、知识积累、价值观形成同向同行。从一般意义上讲,可以根据青少年成长教育规律将思政教育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学前与基础教育阶段重养成。在“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关键阶段,是人的认知、习惯、情感、行为的形成阶段,其思政教育的主体内容为思想品德教育,它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是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在品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其基本要素包括受教育者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亦称之为知、情、意、行。二是高等教育阶段重形成。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经过大学之前的养成教育,其身体、知识、思想、道德和心理等逐步进入人生成长的稳定期。但其因社会生活经验、知识构架体系、价值观念体系尚处于形成发展阶段,在利益主体多元、思想观念多元和价值取向多元的时代背景中,需要通过高等教育阶段的教育特别是思政教育进行体系化建立。三是社会教育阶段重引领。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思政教育在社会教育阶段承担着武装头脑、凝聚力量、思想领航的功能,它既是学校思政教育的延伸,也是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大课堂。将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社会教育等不同教育阶段贯穿衔接,整体性、系统性、连续性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深刻把握青少年不同阶段成长规律,深入探索建立横向打通、相互贯通、能够融通的内容体系,纵向形成分阶段、有层次、可衔接,以及遵循成长规律、教育规律、价值观形成规律的教育链条,将思政教育贯穿于人的成长全过程。

  完善思政知识体系

  思政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知识体系,既有其核心知识内容,也有交叉延伸内容。思政教育既包括价值观念、理想信念教育,也包括社会性意义的哲学、美学、文学、艺术、法学、经济等综合人文思想教育,以及个体性意义的身体、道德、品行、心理、情感素质教育。因此,思政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构建自身知识体系,既要发挥核心课程主导作用,也要发挥通识课程、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等课外实践活动的重要补充作用,推动建立系统协调的知识体系。一是注重发挥主干课程核心作用。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等教育一大特色,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经过多年的演进发展,形成整体构架为“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法律的理论教育与行为要求”的高校思政课内容体系,涵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涉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发挥主干思政课程核心作用,形成高等教育阶段完整稳固的思政教育知识结构。二是加大通识教育课程开发力度。可以把管理学、哲学、心理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等通识课程作为思政教育知识体系的一部分,使其与思政教育内容相结合,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且重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指导,以引导青少年多方位、多角度、跨学科地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同时,发挥校园文化铸学魂的独特作用,将校园文化与思政教育融贯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力量,也能够无形中起到强化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

  拓宽思政教育场域

  教育场域是指教育活动的相关主体,围绕着文化基因的延续以及个体的社会化而形成的相关主体所占据的各位置间的一种客观关系。思政教育场域是教育场域中的重要方面,其特点主要是相关主体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等方面的知识教育,以帮助受教育者树立与之相匹配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这是思政教育场域自身内在的逻辑和必然性的重要体现。思政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有其具体的发生场域。构建思政教育全场域体系,就是要充分发挥各个教育场域的综合协调作用,让课堂内外、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人文氛围产生融合效应。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丰富思政教材与内容,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同时,各个领域、各个时段要持续为思政教育提供精神食粮,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丰富思政教育载体

  先进文化的发展和传播,需要平台载体。扩大思政教育自身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改进辐射和传播的手段和方式,加大辐射和传播的力度,才能在新时期增强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提高思政教育的渗透力、感召力、说服力和吸引力。思政教育的平台载体既是完成思政教育任务的必要条件,也是思政教育过程的内在要素;既是联系思政教育主客体的桥梁和纽带,也是促进受教育者内化外化的重要手段。一般而言,可以把思政教育的载体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类。有形载体是指校园、图书馆、教学楼、教师队伍等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各种资源;无形载体则包括高校的办学声誉、办学传承、校园文化氛围等,具有无形、隐含、潜在等特点。有形载体与无形载体各有各的特点、功用,它们的具体表现形式也不相同,但它们之间以及各种具体表现形式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利用好有形载体,也要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等无形载体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可以充分利用丰富地域文化资源,广泛开展党史知识竞赛、红色旅游进校园、弘扬长征精神征文比赛等主题活动,加强学生四史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思想道德教育基地、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共建实践平台;结合时代主题,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等方面的青年道德实践,既发挥无形文化的浸染熏陶作用,也发挥基础设施有形载体的规范引导作用。

  (作者系湖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梁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