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理论 >> 正文

红色资源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发稿时间:2021-10-06 09:43:00 作者:《求是》 来源: 《求是》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本期《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资源的保护、管理和运用,反复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为新时代用好红色资源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系列重要论述,我刊约请部分革命纪念馆、博物馆撰写了学习体会文章,与读者交流,供读者参考。

  中国共产党的“产床”和精神家园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

   中共一大会址是中国共产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共一大会址高度重视、亲切关怀。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好守护好中共一大会址的重要指示精神,促进纪念馆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推动红色文化高水平传播,经党中央批准,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经过600多个昼夜奋战,2021年6月3日,崭新的中共一大纪念馆正式落成,喜迎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新建成的中共一大纪念馆是一座全面反映党的创建历史的综合性纪念场馆,是一座讲述建党故事、彰显建党初心、诠释伟大建党精神的红色殿堂,对于发掘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根脉和精神基因,追寻革命火种、赓续红色血脉、传承信仰之光,培植好、守护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守护好中国共产党的根脉

   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来到上海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向全党发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号召。在仅有18平方米的中共一大会议室原址,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了中共一大召开过程的介绍,询问中共一大会址保护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情况,叮嘱一定要把会址保护好、利用好。总书记指出:“毛泽东同志称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产床’,这个比喻很形象,我看这里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在参观过程中,总书记饱含深情地说:“建党时的每件文物都十分珍贵、每个情景都耐人寻味,我们要经常回忆、深入思索,从中解读我们党的初心。”

   在纪念馆宣誓厅,面对党旗,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其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举起右拳,庄严宣誓,铿锵有力的宣誓声响彻大厅,宣示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总书记强调:“我们党的全部历史都是从中共一大开启的,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

   深刻铭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守护好中国共产党的根脉,建设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是中共一大纪念馆的神圣职责。我们将用好用活红色资源,深入推进中共创建史研究和文物研究,认真开展伟大建党精神研究,精心打造精品展陈,生动讲述建党故事,深刻阐释伟大建党精神,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勇担在肩。

  彰显伟大建党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回望百年征程,中共一大会址既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发源地。如今在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新落成的中共一大纪念馆与中共一大会址隔街相望、交相辉映,充分彰显着伟大建党精神。

   升级后的中共一大纪念馆形成“一馆三址”的特色格局,以新落成的展馆为主体核心,统筹管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宿舍旧址(博文女校)、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周公馆)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一大纪念馆征集和收藏的文物史料及历史照片达12万余件套,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和成长的重要见证,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和品格的生动载体,是一座资源十分丰富的红色宝库。

   中共一大纪念馆全新基本陈列《伟大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以初心使命贯穿全篇,通过序厅“历史选择、伟大起点”、第一部分“前仆后继、救亡图存”、第二部分“民众觉醒、主义抉择”、第三部分“早期组织、星火初燃”、第四部分“开天辟地、日出东方”、第五部分“砥砺前行、光辉历程”和尾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7大板块,深入细致、全景式地讲述建党历史,让参观者仿佛亲眼目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现场,深刻感受建党的光辉历程,深入感悟伟大建党精神的精髓要义。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生动诠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一百年前,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党自孕育之时起,就高扬马克思主义真理旗帜,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懈奋斗。作为纪念馆的镇馆之宝,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第一版和馆藏的72个不同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共同讲述着品尝“真理的味道”的故事、又新印刷所抢印出版宣言的故事以及张人亚父子用生命守护宣言的故事。中共一大纪念馆展陈中陈列的《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马克思研究号),及其背后展示的100件五四时期传播社会主义的报刊杂志,形成一组大型立体的视觉置景“主义的抉择”,让参观者深切感受伟大真理迸发出的巨大而无穷的力量。这些文物和场景,令前来参观的干部群众久久驻足,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生动诠释。在信仰的支撑和革命理想的激励下,中国共产党人得以在最困难的时候坚持下去,在战胜一个个艰难险阻中不断取得奇迹般的胜利。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集中展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纪念馆展陈最核心、最浓墨重彩的展项“开天辟地大事变”,用沉浸式的影像空间,1:1比例复原中共一大会址场景,运用裸眼3D及幻影成像、全息投影等技术手段,逼真再现中共一大召开的全过程,形象生动演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伟大时刻。毛泽东同志端坐中间握笔记录,代表们字斟句酌、据理力争,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决议,旗帜鲜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规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把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确立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在中共一大纪念馆的展墙上,展示了由俄文版转译过来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这个决议一共6个部分,有3个部分的内容是关于党如何开展对工人阶级的组织、教育和发动工作。这些展陈,集中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自建党伊始,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真实写照。展柜中陈列的一大后陈独秀签署发布的第一份《中国共产党中央局通告》,与随后呈现的人民出版社最早出版的11种理论书籍、《先驱》、《劳动周刊》、《妇女评论》、《京汉工人流血记》等一系列珍贵文物一道,串联起一条党成立后在白色恐怖的岁月里领导开展工作的鲜明主线,向干部群众展示了建党初期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革命意志和不屈精神。展厅中李大钊同志使用过的打字机,五卅时期刻印传单的钢板,上海邮政工人参加武装起义时使用的哨子,王根英烈士在狱中为儿子亲手缝制的布包等,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向干部群众诉说着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英雄事迹,深刻展示了我们党意志坚强、不可战胜的强大力量。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深沉表达。忠诚于党,永不叛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政治本色。中国共产党从最初的50多名党员到如今9500多万名党员,紧紧依靠人民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带领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展厅第五部分循环播放着开国大典全彩珍贵影像,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盛况,令无数观众热血沸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展项通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各方面新旧对比,以详实的数据和直观的影像,诠释脱贫攻坚精神,展现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兑现庄严承诺,彰显着党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的血肉联系。

  建设不朽的精神家园,让历史教科书“活”起来

   百年起点从一大开启,百年初心自一大孕育。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并多次到访革命纪念地,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强调要铭记光辉历史,发扬红色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全新开放的中共一大纪念馆迎来崭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成为时下上海最受关注的红色地标,不断掀起参观热潮。开馆至今的短短3个多月,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时,已累计吸引观众超过85万人次。

   用好红色资源,用活展陈功能。面对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热切盼望,中共一大纪念馆全力做好运营保障,提升观众参观体验,精致设计专题展陈,精彩开展讲解讲述,精巧打造红色文创,充实丰富馆藏文物。先后开设“数字纪念馆”栏目,优化参观动线方案,设计“新青年”系列、“树德里”系列等“带得走的红色文创”,推出《第一次亮相》、《印迹》、《作始也简·将毕也钜》等一系列专题特展,开展英、法、俄、西、阿、德、日7种外语的译介工作,多次举办“有实其积”艺术品、文物捐赠入藏仪式。

   每一次历史回眸,都是一次精神洗礼。走在中共一大纪念馆的展厅里,不时能听到铿锵有力的入党誓言,总是能够目睹观众仔细端详文物的专注表情。这里的每一件文物、每一个情景,都讲述着开天辟地、可歌可泣的建党历史,让每一位参观者体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中国革命的摇篮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井冈山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这里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孕育的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世代相传的红色基因。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指出:“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他强调,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自1959年建成开馆至今,一直承担着弘扬井冈山精神、传承革命传统教育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红色资源的重要价值,为我们全面推进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坚定执着追理想”——铸就了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

   90多年前,以毛泽东同志、朱德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井冈山道路,在全党率先开始了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的战略转移。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序厅矗立着一座名为《八角楼的灯光》的青铜雕塑,它取材于毛泽东同志在茅坪八角楼时使用过的一盏油灯。在八角楼昏暗的灯光下,他孜孜以求、不断探索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不熄的灯光,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人点燃的彻底烧毁旧中国的星星之火。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尤其是在敌强我弱、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为了理想,不怕牺牲,排除一切困难,战胜一切敌人的革命精神显得弥足珍贵。

   博物馆里,有一条红带子不断吸引着参观者驻足观看。这条红带子,长70厘米,宽4厘米,两端印有“遂川第五乡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字样。这是遂川县赤卫队队长王棣权用过的一条识别带。1928年,王棣权在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他的妻子怀着巨大悲痛把丈夫生前系过的这根红带子藏在了房屋的墙洞里,默默守护了几十年。识别带,又称牺牲带,是战争年代革命者的一种标记。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由于条件艰苦,部队中没有统一的军服。有的官兵穿着旧式军服,有的穿着学生服,更多的是一身普通老百姓的衣服。为了区分敌我,战士们便在脖子上系上红带子,只要系上它,就准备随时为革命献身。当年上战场之前,红军战士们都会系上识别带,他们互相交代的话通常只有两句:“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了,请记得告诉我家里的老母亲,她的孩子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牺牲的。”“等将来革命胜利了,请记得为我在革命烈士名册上也登上一个名字吧。”

   “生是共产党的人,死是共产党的鬼。”为了心中那份崇高的信仰,广大军民在斗争中付出了巨大牺牲。普通却不平凡的识别带,凝聚着先辈们英勇奋战、不怕牺牲、甘愿为党和人民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革命斗志和不屈精神。博物馆展示的这一件件浸染着烈士鲜血的红色文物,无声地讲述着井冈山的“星星之火”为何可以燎原。老一辈革命家正是怀着坚定的革命信念,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引兵井冈山,创建了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把中国革命由失败推向胜利。

  “实事求是闯新路”——夯实了党和人民军队的发展之基

   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质。井冈山斗争时期,在敌强我弱的战争形势下,根据地曾遭遇“三月失败”和“八月失败”,两次失败致使红军和根据地损失惨重。党和红军内有一些同志被暂时的挫折所困扰,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思想上犹豫彷徨,提出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以实物的方式陈列着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撰写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稍后撰写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篇光辉著作。在这些著作中,毛泽东同志从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深入探讨了“工农武装割据”这个关系到中国革命能否赢得胜利的大问题。这是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没有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也是没有先例的。他论证了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并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并以革命家的豪情和信心描绘了中国红色政权的胜利前景:“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所以我们始终认为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创造和扩大,是十分必要和十分正确的”。这些重要论述,实际上提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在农村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

   为了再现这一革命历史,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按一定比例复原了宁冈茅坪的谢氏慎公祠,采用按真人1:1比例大小的幻影成像技术,并按原址1:1比例复制了八角楼的场景。参观者可以坐在条凳上看到当年毛委员的形象。毛委员的讲话内容,就是当年他对“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疑问的有力回答,就是他对中国革命道路的不懈探索。他的铿锵话语,让前来参观学习的人们仿佛回到了当年的井冈山,来到了当年的会场,来到了毛委员身边,触摸着真实的历史。

  “艰苦奋斗攻难关”——造就了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

   井冈山斗争时期,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和创业精神感动了无数后人。博物馆有一组这样的文物:“红军的伙食尾子”,“熬盐的锅、缸和硝盐”,“张子清用的手杖”。

   这组文物真实反映了井冈山军民的艰苦奋斗精神。当年,国民党反动军队在对边界进行残酷军事“会剿”的同时,还实行惨无人道的经济封锁。井冈山军民没有粮、没有油、没有盐,一天只能吃两顿南瓜汤充饥。从军长到伙夫,每人每天只有五分钱的油盐柴菜钱,还要节余一些作零用钱,称为“伙食尾子”。与“红军的伙食尾子”文物展柜相对应的是,这里还展示了一首红色歌谣:“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来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这首歌谣生动展现了红军在井冈山虽然条件艰苦,但官兵一致、上下同心,毛泽东、朱德等领导同志率先垂范、廉洁自律,与大家“有盐同咸、无盐同淡”。

   博物馆还陈列着一只棕色陶罐,里面装的盐表面已经结成灰黑色晶体。1928年,红军在打土豪中缴获了一罐盐,分发给当地老乡。后来红军主力转战赣南、闽西,敌人乘机窜进井冈山腹地,残杀根据地军民,抢夺物资。为防止这罐宝贵的盐落入敌手,村民李尚发将盐密封好藏在了屋后的树洞里。这罐盐,他还想留给红军战士。谁也想不到,这一藏,就是31年。直到1959年井冈山建立革命博物馆时,李尚发才从后山将盐罐取出来,献给了博物馆。对于他来说,这个罐子里装的不仅是盐,更是一种信念和希望:只有共产党才是老百姓的救星,革命一定会胜利。

   虽然井冈山革命历史已经成为过去,但它所蕴含的艰苦奋斗精神仍然是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法宝,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现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更需要全党全国人民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革故鼎新、自强不息、不懈奋斗。

  “依靠群众求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之源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同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地站在一起,完全为了人民群众谋利益,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同甘共苦,是井冈山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党和红军克敌制胜的力量源泉。

   我们党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力量那么弱小、条件那么艰苦,在开展军事斗争、建立和巩固革命根据地的同时,仍然不忘关心群众,努力帮助根据地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毛泽东同志率领部队到达井冈山后,提出的最响亮的口号就是“打土豪、分田地”,为的就是把广大贫苦群众从地主豪绅的重重盘剥下解放出来。当时湘赣边界的土地占有情况是极不合理的:占人口5%以下的地主却占有60%以上的土地,其中江西遂川县的土地最集中,地主占有的土地达到了80%,永新、茶陵、酃县也达到了70%。广大无地和少地的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向占有大量土地的地主豪绅租地耕种,承受着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

   为了唤醒广大民众的斗争意识,党和红军书写了大量的宣传标语:“农友们,工友们,快快联合起来,打土豪分田地。”“彻底实行分配土地!”……一个个简洁通俗的口号,清晰明了地向老百姓传递了共产党的宗旨是什么、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什么性质。

   博物馆里展出的雕塑家吕品昌的雕塑作品——“插牌分田”,雕塑后面布置当年分田丈量土地时的老照片作为背景,充分展示了分到田地后的农民欣喜地站在田边的生动形象。1928年8月,井冈山地区群众“分田分地真忙”,每人平均分得了3亩土地、600斤稻谷。真正成为土地的所有者并从根本上翻了身的井冈山人民,发自内心地喊出了“中国共产党万岁”。

   “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是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必须承担的重大责任。博物馆坚持“让文物发声,让历史说话”,找准新形势下红色场馆发展的新途径,打造“红色IP”、“艺术党课”、“党性教育课程”等党史宣传产品,吸引更多参观者接受井冈山精神的洗礼。自1959年开馆以来,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先后接待海内外观众5000多万人次。即使在疫情影响下,今年1月至8月,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仍然接待观众112万人次,提供党史讲解3304场。当前,党史学习教育正在深入进行,我们要发扬革命先辈们的奋斗精神,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井冈山精神弘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血脉永续、根基永固、优势永存。

  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

  遵义会议纪念馆

   红墙青瓦,翘角飞檐;木门石柱,抱厦一圈。贵州省遵义市老城区子尹路96号,一幢二层小楼沿街而立。毛泽东同志题写的“遵义会议会址”黑底阴刻贴金木匾,熠熠生辉,庄严肃穆。

   历史长河波涛汹涌,关键处往往只有几步。28年新民主主义革命,位于时间轴中点的遵义会议是伟大的转折。1935年1月,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遵义会议召开80周年之际,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考察调研,在参观遵义会议会址和遵义会议陈列馆时指出,我们要运用好遵义会议历史经验,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党史学习教育即将在全党开展之际,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到贵州考察调研,进一步强调要从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中深刻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咬定目标、勇往直前,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遵义会议纪念馆是为纪念遵义会议而建立、以遵义会议会址建筑为依托的纪念性博物馆,是集中展示遵义会议召开和弘扬遵义会议精神的重要场馆。195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中共遵义地委、遵义地区专员公署成立了遵义会议纪念委员会筹委会,决定筹建遵义会议纪念馆。1954年1月,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筹备机构致函中共遵义市委称:“在某个文件上查出,1935年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是在遵义旧城一个军阀柏辉章(当时为师长)的公馆内召开的。”1955年10月,会址经初步维修筹展,开始对内部开放。1957年7月1日,正式定名为遵义会议会址对外开放。1958年11月3日,邓小平同志来到遵义会议会址,深情回忆了会议的许多细节,叮嘱有关部门好好保管馆中的文物和资料,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历史财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遵义会议纪念馆迎来历史性发展契机。在中央、省、市领导及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遵义会议陈列馆进行了改扩建,陈列馆面积由6400平方米扩大到19054平方米,展陈面积由2000多平方米扩大到8000多平方米,展线长度由500多米扩大到1200多米,展陈内容重点突出遵义会议的鲜明主题及红军长征转战贵州的光辉史迹。同时,陈列馆充分利用室内空间布局以及平面展示、模型展示、实物展示、多媒体展示、灯光设计辅助等展示手段,努力实现文物在展陈中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

   历史虽已远去,但走进这里,一件件文献实物、一张张历史图片、一个个逼真布景……时光闸门仿佛徐徐打开,86年前的场景历历在目。人们在穿越时空的红色之旅中,可以感悟伟大转折的历史回响。

  ——这里,见证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的确立。 登上遵义会议会址二楼,一间仅有27平方米的小客厅里,保留着一张褐色长方桌,桌子四周围着20张木架藤条折叠靠背椅。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中共中央在此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因为战事等原因,11名政治局委员中参会者6人,超过半数;5名政治局候补委员中有4人出席,是绝大多数。出席会议的政治局委员有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朱德、陈云、博古,候补委员有王稼祥、刘少奇、邓发、凯丰,还有红军总部和各军团负责人刘伯承、李富春、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以及中央秘书长邓小平。李德及担任翻译工作的伍修权也列席了会议。

   经过激烈讨论,遵义会议增选毛泽东同志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长征前成立的“三人团”。会后不久,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这就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邓小平同志后来回忆说:“那个时候行军,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张闻天同志和我是在一起的。每天住下来,要等各个部队的电报,一直等到深夜,再根据这些电报确定红军的行动。在重要问题上,大多是毛泽东同志出主意,其他同志同意的。尽管名义上他没有当总书记或军委主席,实际上他对军队的指挥以及重大问题上的决策,都为别的领导人所承认。”党心归一、军心归一,中国革命的航船终于有了一位伟大的领航者!

  ——这里,见证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的开始确立。 1935年2月16日,党中央和中革军委在红军二渡赤水前发布《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告全体指战员书》,号召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策略在运动战中去消灭敌人。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同志指挥下,2月24日占领贵州桐梓,26日攻克险要娄山关,28日再占遵义城,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先后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队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约3000人,取得长征以来最大一次胜利。如今,这份《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告全体指战员书》静静地躺在遵义会议陈列馆,把人们带回到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

   遵义会议以前,中国共产党无论在革命理论上还是在斗争实践中,都尚未成熟。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一些正确理论、路线和策略,遭到在中央占据统治地位的“左”、右倾错误的反对、排斥和打击。这些错误,特别是统治中央长达4年的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给革命造成严重危害,使我们党损失了90%的根据地、几乎100%的白区。遵义会议之后,主张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同志开始领导我们党,使我们党和红军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避免了更大的挫折。2015年6月1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观遵义会议陈列馆,看了“四渡赤水”多媒体演示片,称赞“毛主席用兵如神!真是运动战的典范”。四渡赤水,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最惊心动魄、最精彩的军事行动,是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典范。当时担任红军总参谋长的刘伯承同志回忆道:“遵义会议以后,我军一反以前的情况,好像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全军指战员更深刻地认识到:毛主席的正确的路线,和高度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的军事艺术,是使我军立于不败之地的唯一保证”。

  ——这里,见证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开始形成。 遵义会议的会议室东墙上有个挂钟,长50厘米、宽22厘米、厚11厘米,是一架自鸣木壳机械摆钟,刻度为罗马数字,钟顶饰有变形植物图案木雕,底部为倒梯形木座,钟面有玻璃门,门的四周有木质雕花边框。遵义会议期间,与会人员3天的激烈讨论,始终伴随着墙上挂钟滴滴答答的声音。如今,这个老式挂钟早已停止了摇摆,仿佛将时针停驻在那一刻。

   遵义会议后,中国革命之所以转危为安、焕然一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党逐步形成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成熟的领导集体。邓小平同志指出:“在历史上,遵义会议以前,我们的党没有形成过一个成熟的党中央。从陈独秀、瞿秋白、向忠发、李立三到王明,都没有形成过有能力的中央”,“以前的领导都是很不稳定,也很不成熟的”。这是党的事业屡遭挫折甚至面临失败危险的重要原因。从遵义会议开始,我们党逐步形成成熟的、有权威的、有能力的领导集体,逐步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核心地位,从而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继而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而这一切成就的取得,都与遵义会议息息相关。党的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原则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这次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新的领导,是中国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

  ——这里,见证了我们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征程的开启。 遵义会议陈列馆展示着张闻天同志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即《遵义会议决议》。这是张闻天同志在会后根据与会多数人特别是毛泽东同志发言的内容起草的,在中央离开遵义到达云南省扎西(今威信)县境后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通过。馆内展陈史料铭记了这样一刻:决议精神传达到各军团、师、连队时,天空正下着蒙蒙细雨,各级指挥员、战士们都激动得难以自抑,泪水与雨水交融迸流。这份决议,肯定毛泽东等同志指挥红军多次取得反“围剿”胜利所采取的战略战术的基本原则;认为党“从错误中教育了自己,学习了如何更好的来领导革命战争到彻底的胜利”;号召“全党同志像一个人一样团结在中央的周围,为党中央的总路线奋斗到底,胜利必然是我们的”……这些深刻的认识,这些自我的纠错,都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取得的。

   1963年9月,毛泽东同志在一次会见外宾时指出,“真正懂得独立自主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的”,“从那以后,我们就懂得要自己想问题”。独立自主是我们党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党和人民力量进行革命的必然结论。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铿锵有力地指出:“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中,历来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这种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实践精神,这种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心和决心,是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也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青史如鉴耀千秋。革命文物承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着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党的十八大以来,遵义会议纪念馆在努力讲好遵义会议的故事,弘扬好伟大遵义会议精神上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2019年全馆接待参观者520万余人次,2021年上半年全馆参观人次已逾300万。我们将再接再厉,进一步做好革命文物保护、管理和运用工作,为全党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做好服务。

  中国革命从低潮走向高潮的圣地

  延安革命纪念馆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一处处革命旧址、一座座革命纪念馆、一件件革命文物,记录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屹立于宝塔山下、延河之滨的延安革命纪念馆,始建于1950年,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成开放的革命纪念馆之一,是唯一一座集中展示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历史的纪念馆。71年来,这座红色基因库实现了馆藏文物由建馆之初的千余件到3.6万件的飞跃。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段历史,每一段历史中都有动人的故事,每个故事中都蕴含着延安精神。

   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培育形成了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是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华彩乐章。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

  “党的利益在第一位”

   延安革命纪念馆陈列着一张用老白布复制做成的奖状,这是1943年1月毛泽东同志给习仲勋同志的题词:“党的利益在第一位”。1936年2月,习仲勋同志赴关中守卫陕甘宁边区南大门,长达六年时间,他组织领导军民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军事、政治和经济斗争,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赢得了党的信赖和人民群众拥戴。毛主席的题词高度赞扬了习仲勋同志不谋私利、任劳任怨,始终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兢兢业业为党工作的公仆情怀。在后来的革命生涯中,习仲勋同志时常动情地回忆说:“这个题词,我长期带在身边,成了鼓励我努力改造世界观的一面镜子。”

   人民的利益,就是党的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深刻指出:“我们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不谋私利才能谋根本、谋大利,才能从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出发,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检视自己;才能不掩饰缺点、不回避问题、不文过饰非,有缺点克服缺点,有问题解决问题,有错误承认并纠正错误。”党的历史证明,人民是我们党的生命之根、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只有始终将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继承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石刻承载的思想路线

   延安革命纪念馆有四块镇馆之宝,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43年给中央党校的题词“实事求是”的四块石刻,每块石刻长70厘米、宽63.5厘米、高14.5厘米。

   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时,对实事求是作了精辟阐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同年底,中央党校副校长彭真请毛泽东同志为中央党校制定一个校训,毛泽东同志说:“实事求是,不尚空谈。”1943年11月,中央党校全校师生自己动手,修建了一座占地1300平方米的大礼堂。毛泽东同志高兴地写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之后,这四个大字被刻在四块方石上,镶嵌在礼堂的正门上方。

   20世纪40年代前期,中国共产党以延安为中心,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整风运动。这既是一次全党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运动,也是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整风运动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正确方向,使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内深入人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灵魂,是党带领人民锐意进取、奋斗拼搏,不断取得新胜利的重要法宝。

  延安窑洞有马列主义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延安窑洞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铸就的辉煌伟业,成为革命的象征和胜利的希望。

   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先后撰写了《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一系列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光辉的重要著作,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的基本规律、基本战略和策略,阐明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军事路线。据统计,《毛泽东选集》共收入文章159篇,延安时期完成的就有112篇。图为延安革命纪念馆陈列的毛泽东同志的部分著作。 延安革命纪念馆供图

   延安革命纪念馆里有一面毛主席著作墙,陈列着大量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期的光辉著作。在延安的土窑洞里,党的领袖们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延安窑洞昏暗的油灯下,毛泽东同志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工作,撰写了大量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经典篇章。据统计,《毛泽东选集》共收入文章159篇,延安时期完成的有112篇;《毛泽东文集》共803篇,延安时期完成的有385篇;《毛泽东军事文集》1628篇,其中938篇是在延安窑洞里完成的。历史充分证明:延安窑洞有马列主义。

  “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

   “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这13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是1947年10月毛泽东同志给中共佳县县委的题词,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最直接、最凝练的概括。

   1947年3月,国民党军对陕北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党中央、毛主席果断作出“用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的重大决策,踏上了转战陕北的征程。10月17日,毛泽东同志一行来到佳县县城,深入群众访贫问苦,了解当地土地改革推行情况。他了解到,为了保障战役的胜利,佳县人民甘愿忍饥挨饿、吃糠咽菜,把粮食节约下来,把没有成熟的谷子在锅里烤干碾成米,把家里所有能吃的东西千方百计送往前线。当佳县县委书记张俊贤请毛主席题词时,毛主席饱含深情地在一块白布上挥笔写下了“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

   “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雄辩而又科学地说明了什么是血脉相连,什么是鱼水深情,什么是铜墙铁壁。正因为我们党始终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人民群众才会拥护共产党,才有了转战陕北一年多的时间里陕北人民运送军粮333万公斤,抬担架、运送伤员的民工达19万多人,边区妇女做军鞋929000双的震撼数字。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中共绥德地委旧址时指出,老一辈革命家坚持“党的利益在第一位”,坚持“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坚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有着重大教育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是赢得了民心,是亿万人民群众坚定选择站在我们这一边。我们要继承发扬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南泥湾的老镢头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基本陈列中,有一把八路军359旅战士使用过的老镢头。它重不过五斤,高约八寸,虽然普通,却凝结着一段特殊的历史,反映了一个激情澎湃的年代……

   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加之自然灾害和大量非生产人员的增加,致使陕甘宁边区军民一度陷于几乎没有衣穿、没有饭吃的艰难地步。为此,毛泽东同志尖锐地指出:“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他号召大家“自己动手,生产自给”。中央领导同志身先示范,毛主席、朱总司令带头开荒种菜,周恩来、任弼时同志带头学习纺线,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各抗日根据地开展起来。

   1941年,王震旅长率领359旅的指战员们高唱着“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战歌,浩浩荡荡开进南泥湾,开始了“背枪上战场,荷锄到田庄”的垦荒屯田。正是用这一把把老镢头,359旅的战士们开出了万亩良田,撒下了希望的种子。短短三年,就使南泥湾呈现出“牛羊满山猪满圈,肥鸭满塘鸡满院,粮食大丰收,瓜菜堆如山”的丰收景象,使昔日荒无人烟的“烂泥湾”变成了“陕北好江南”。南泥湾的老镢头所诠释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支柱。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延安革命纪念馆完成了建馆以来的第十次陈列提升,以编年体加专题形式分七个部分进行展出,新增了实施党的建设伟大工程部分,整体陈列面积达10677平方米,展出珍贵文物2021件,照片900余张,完整再现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壮阔画卷,完整再现了毛泽东思想成熟发展和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光辉历程,完整再现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形成的历史进程。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延安革命纪念馆立足馆藏文物,坚持守正创新,深入研究和挖掘革命文物资料背后的精神和故事,遴选出百件珍贵革命文物,推出百集系列红色故事“延安·延安”短视频,策划了《不忘来时路》等专题展览,组织《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等多个原创展览赴全国巡展。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西柏坡纪念馆

   西柏坡是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享有“两个务必”诞生地、“赶考”出发地、“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盛誉。1948年5月,毛泽东同志率中共中央机关来到西柏坡,西柏坡成为当时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中共中央在西柏坡这个太行山东麓小山村,把中国革命进程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指挥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指导革命取得全国胜利;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同志向全党发出了“两个务必”的号召,要求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西柏坡我来过多次,每次都怀着崇敬之心来,带着许多思考走……每来一次,都能受到一次党的性质和宗旨的生动教育,就更加坚定了我们的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2013年7月11日下午,在河北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西柏坡,参观了西柏坡纪念馆、毛泽东旧居、中央军委作战室、七届二中全会旧址、九月会议旧址。总书记深刻指出,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之际,毛泽东同志向全党郑重提出“两个务必”,是经过了深入思考的。“这里面,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包含着对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刻认识,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十分深远”。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西柏坡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深刻阐释了如何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坚持和弘扬“两个务必”,为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提供了重要历史启示。

  打造新的赶考之路的精神高地

   西柏坡纪念馆经过60余年的建设,已建成由西柏坡主题陈列馆、国家安全教育馆、廉政教育馆,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中央部委旧址群组成的,集革命传统教育、党性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廉政教育为一体的“三馆四址”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集群,集中展示党在西柏坡进行的伟大革命实践,深刻诠释党的性质、宗旨和奋斗精神,始终警醒全党以“赶考”的清醒牢记“两个务必”。

   突出书写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赶考答卷。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会场,是“两个务必”的诞生地。1949年3月5日至13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此时,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即将完成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历史任务,掌握全国政权、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使命摆在了党的面前。在这个重大历史转折关头,中国共产党能不能经得住胜利的“大考”,毛泽东同志高度警惕。在会上,毛泽东同志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并向全党郑重提出“两个务必”。在纪念馆布展时,设计制作了“两个务必”墙,用黄河壶口瀑布作背景,寓意“两个务必”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展品中,有毛泽东同志用过的转椅、朱德同志用过的桌椅、周恩来同志用过的办公桌等,深刻反映了老一辈革命家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有一块展板曾让习近平总书记久久驻足,上面写着:“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全会作出六条规定: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进京赶考”前定下的规矩。从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作出“六条规定”,到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党始终把加强作风建设牢牢抓在手上。这些展览和展品是“两个务必”这一深邃思想的生动彰显,始终警醒党员干部只有保持“两个务必”,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书写新的更加优异的赶考答卷。

   突出彰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人民情怀。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展览中展示了这样一封书信,信中写道:“毛主席呀,没有您我们真得饿死啦。这回我们都翻身了,分了地,分了马,分了衣服、粮食,都有吃有穿,也都抱团了……”这封信是东北翻身农民写给毛主席的,已经成为我们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历史见证。全国土地会议景观、参加全国土地会议的部分人员名单、部分代表在土地会议上的发言稿、老农民在土墙上书写的《中国土地法大纲》照片、“土地回老家”锦旗……众多展品生动诠释了党在西柏坡的历史,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支前民工的立功喜报,用过的推车、纺线车,“运粮先锋”的奖旗……人民群众踊跃参军参战、缴粮支前,为人民军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大大加快了解放战争胜利和新中国建立的步伐。党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文物、史料和真实记录,可以启迪干部群众深切感受到,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最坚实的根基。

   突出践行破坏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使命担当。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正处于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革命转向建设的伟大历史转折时期。这一时期,我们党在政治、军事、外交、党建、经济、文化等各领域都面临着一系列崭新问题。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向全党发出“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豪迈誓言。透过展览所选取的“济南第一团”锦旗、“碾庄战斗模范连”锦旗照片、北平宣告解放的捷报等,人们看到的是中国共产党的赫赫战绩、卓越功勋。透过展览展示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所描绘的新中国的宏伟蓝图、所确定的新中国的大政方针,透过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等,人们看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为新中国的建立所作的政策、理论、经济等方面的准备。这些展陈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有着建设新世界的强烈历史自觉和使命担当。

   突出展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力量。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展览突出展现了西柏坡时期我党我军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从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响亮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从九月会议提出“五年共歼敌正规军五百个旅(师)左右”,到1949年新年献词明确提出“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等,人们看到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勇气。面对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不断增强斗争本领。西柏坡时期的伟大斗争实践,让干部群众深刻感受到,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党依靠斗争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

  将红色血脉根植于广大 干部群众心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西柏坡纪念馆牢记总书记教导,着力创新宣教形式、拓展传播途径,着力增强红色教育的吸引力、感召力,努力将红色血脉根植于广大干部群众心中。

   着力挖掘红色资源,打造精品教材。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和营养剂。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富矿”,加大宣传研究力度,编撰出版了《西柏坡记忆》、《西柏坡文物》、《西柏坡纪事》、《西柏坡档案》、《西柏坡口述历史》等系列书籍,完成了西柏坡纪事、记忆、口述、档案、实录五个专题研究,为红色基因更好传承提供了精品教材。同时,与省内外高校深度合作,以现场教学、深度体验等形式,把大学生思政课上在红色土地上。

   着力创新宣教形式,讲好红色故事。注重创新方式方法,搭建形式多样的载体平台,把史料转化为教材、把现场转化为课堂,把党的故事讲深、讲实、讲透。今年深度整合红色教育资源,立体推出“六个一”特色服务,即参观一次主题展、重温一次入党誓词、向伟人敬献一次花篮、听一次专题党课、唱一首《团结就是力量》的红歌、观摩一个精准扶贫示范村,让红色资源的根和魂“活”起来、“融”起来、“潮”起来,吸引更多的人走进纪念馆,让红色故事直抵人心。

   着力推出特色临时展览,丰富宣教内容。纪念馆聚焦历史事件,着眼具体人物,结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设计整理出更契合时代要求、特色突出、内涵丰富、形式新颖的临时展览,如“伟大征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展”、“牢记‘两个务必’,永葆政治本色——西柏坡精神巡回展览”等,与主题展陈相得益彰,满足不同观众的参观需求。

   着力融合多媒体优势,拓展宣教途径。不断创新传播方式,拓宽线上传播渠道,推动红色资源传播的通俗化、趣味化、体验化和网络化。通过“云展览”、短视频、纪录片、讲座、文创产品、文物知识的故事化解读、文物故事的多媒体呈现等来推动红色资源的传播,更加丰富立体地展示红色文化内涵,借助“指尖”传播让红色资源“热”起来,让红色精神“火”起来。

《赓续红色血脉》(篆刻) 赵际芳

责任编辑:朱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