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教育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和《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作了部署安排,强调素养导向、系统规划,强调以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三科为主,艺术(音乐、美术等)、体育与健康有重点地纳入,其他学科有机渗透的“3+2+N”全科覆盖模式,强调夯实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对此,我们要凝聚文化认同、坚守文化立场,积极推进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只有从延续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滋润心田、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坚定中华文化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基础,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的认知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丰富源泉。人类学家克莱德·克鲁克洪(Clyde Kluckhohn)在谈到文化时,对“文化认同”是这样解释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的总和,是一种思维、情感和信仰的方式,是一种历史的沉淀。民族的、情感和信仰的、历史的等这些人文符号的修辞表达,是最能引起人们的文化记忆和情感共鸣。文化认同是情感认同、民族认同和价值认同基础上的抽象表达,而情感认同、民族认同和价值认同是文化认同在个体或集体层面上的具体体现。由文化认同到文化自信,这是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当代价值,才能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我们要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合理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博采众长。在世界各种文化思潮相互碰撞和激荡中,传承民族文化的精神基因,确保民族文化的独立发展,维护中国的文化安全。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不是文化保守,更不能自我封闭,而是更好地兼收并蓄,更好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该学习的必须要学习,该创新的必须要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坚持在“各美其美”的前提下,共商共建“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人文共同体。
推动中华文化“双创”
坚持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创造性转化,就是对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对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在内涵上,要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化的思想精髓、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当代价值,从形式上,要适应时代需要不断地进行转化和创新,运用新时代赋予的表现形式,延续和传承中华民族的强大基因,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当今世界,各种智能科技应用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影响社会发展、改变人类生活方式。互联网技术打开了人类生活和想象的广阔空间,人类社会进入“无人不网、无时不网、无处不网”的虚拟时代。中国要加快科学技术领域的振兴发展,推动科学技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持续实施重大科技攻关工程,解决“国之重器主动权在我”的问题,坚定创新自信,建设科技强国。加强基础性研究,切实增强中国综合创新能力和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动力和有力支撑。
(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