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理论 >> 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的阜平情结

发稿时间:2021-02-18 16:55:00 作者:学而时习工作室 来源: 求是网

  这是习近平在龙泉关镇骆驼湾村看望唐荣斌老人一家。 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我脑子里对阜平有很深的印象,从小就有印象,这是我对阜平革命老区的一个情结。”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这样深情讲到。

  总书记为什么这么说?

  (一)“一定要把老区的事情办好”

  阜平是我党我军历史上创建的第一块敌后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的首府,是晋察冀边区政治、军事、文化中心。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誉之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

  图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民兵在进行军事训练(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挺进华北抗日前线。10月,按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第一一五师一部及军政干部共约3000余人,在政委聂荣臻率领下留驻五台山地区,着手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他们在五台山地区建立战地动员委员会和抗日救国会等半政权性质的组织,广泛发动群众,武装群众,扩大队伍,开展游击战争,收复敌占城镇,很快在平绥、正太、同蒲、平汉路之间的晋察冀边区形成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1938年1月,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在河北阜平召开。会议经过民主选举,成立了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这是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敌后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它颁布实施的各项政策法令,稳定了社会秩序,根本改变了国民党军队败退和政权垮台后出现的混乱局面,使敌后抗战力量得到迅速发展。

  1938年11月,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成立,彭真任书记。不久,彭真奉调延安,由聂荣臻任书记。分局代表中共中央和北方局,全面领导边区的党、政、军和群众工作。到1938年底,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共辖70余县,拥有居民1200万,武装力量约10万。

  1948年4月,毛主席率领中央机关从陕北来到阜平的城南庄,在这里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调整南线战略,为三大战役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为1941年1月15日,彭真(前排右三)、聂荣臻(前排左一)、程子华(前排左三)在晋察冀边区政府成立三周年之际与边区政府委员合影。

  聂荣臻元帅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和生活了11年。聂帅在阜平留下了许多故事,专门签发《树叶训令》禁止部队采摘村庄附近的树叶与民争“食”的故事就是一个。

  “1942年春天,青黄不接,群众和部队都发生了粮荒,入春后,老百姓就把树叶当成了主要粮食。我们部队有的伙食单位,请示能不能采集树叶,我曾要求军区政治部为此发了训令,部队所有伙食单位都不能在村庄附近采摘杨树叶、榆树叶,要把它留给群众吃。宁可饿着肚子,也不与民争食”。

  过去的阜平有多么贫困,由此可见一斑。

  聂帅对阜平非常关心。新中国成立后,说到阜平老百姓生活依然贫困,他掉了眼泪,动情地说:“阜平不富,死不瞑目。”他还说:“老百姓保护了我们、养育了我们,我们打天下,是为老百姓打的天下;阜平的乡亲们现在生活还没有明显改善,我于心不忍,一定要把老区的事情办好。”

  (二)踏雪访贫到阜平

  习近平总书记曾谈到,“我对聂帅怀有深厚感情”。总书记上的小学——北京八一小学,前身就是设在阜平县城南庄的荣臻小学,后来学校从阜平迁到北京。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时,福建省委原书记项南同志把聂帅的话告诉了他,他一直铭记在心。

  所以,总书记说,“我脑子里对阜平有很深的印象,从小就有印象,这是我对阜平革命老区的一个情结。”

  这是习近平在龙泉关镇骆驼湾村踏雪到困难群众唐宗秀家看望。 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党的十八大后不久,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踏雪前往阜平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考察扶贫开发工作,目的就是要看真贫、察实情,摸清贫困底数,了解真实情况,以“有利于正确决策”。在连夜听取当地工作汇报、看望困难农户、与干部群众促膝长谈期间,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向全党全国发出了脱贫攻坚的动员令。

  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困难群众唐宗秀家和唐荣斌家看望。他盘腿坐在炕上,同乡亲手拉手,详细询问他们一年下来有多少收入,过冬的棉被有没有,取暖的煤炭够不够,小孩上学远不远,看病方便不方便。

  唐宗秀家门外的小路用石头铺砌而成,走在上面深一脚浅一脚。她特意挽着总书记送出门外,“我叫他慢着点,他也叫我慢着点,说路不好走”。

  这是习近平来到地处深山的龙泉关镇骆驼湾村,走进困难群众唐宗秀(右)家慰问看望。 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摄

  看到老区一些乡亲尚未摆脱贫困、生活还比较困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

  (三)脱贫摘帽不是终点

  在2020年发布的全国文明村镇名单中,阜平县骆驼湾村榜上有名。从昔日穷困破败的村庄,到今天美丽富饶的全国文明村,房子新了、道路宽了、山更绿了、人气旺了,老百姓腰包鼓了、精气神昂扬了……骆驼湾山乡发生了美丽蝶变。

  2012年以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定信心”“找对路子”“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开发生态旅游则搞生态旅游”的指示,阜平人民由此结合自身比较优势,逐步探索形成了“长短结合、多点支撑、绿色循环”的六大扶贫产业体系,实现了全县贫困村产业全覆盖。

  如今,这些产业成为支撑阜平稳定脱贫的基础。2020年2月,阜平退出贫困县序列,实现脱贫摘帽目标;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3262元增长到2020年的10830元。总书记“尽快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殷切嘱托,已在阜平变为生动现实。

  上图为脱贫前的阜平县顾家台村村貌(2013年2月23日摄),下图为脱贫后的顾家台村新貌(2019年10月5日摄)。 人民图片 罗大庆/摄

  阜平的巨变,是中国反贫困斗争伟大成就的一个缩影。

  革命年代,党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是为了让人民翻身得解放、过上好日子。

  新时代,党领导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是本着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排除万难、战胜贫困,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小康梦想即将全面实现,也一定能够高歌猛进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责任编辑:陈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