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理论 >> 正文

教育扶贫夯筑林区贫困家庭可持续脱贫之路——内蒙古阿尔山市明水河镇教育扶贫的成效分析及启示

发稿时间:2019-08-22 10:13:00 作者:李诗彧 来源: 中国青年网

  随着我国减贫政策40年的变迁,教育扶贫也在不断发展,教育被认为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知识改变命运”是我们摸索了几千年的经验,唯有人才能够催生一个国家和地区内部发展的动力,因此,教育扶贫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尽管如此,我国仍然存在着不少贫困地区因为经济、文化、历史等因素,而未能获得良好教育,“穷经济”又“穷教育”让这些地区陷入发展的“恶性循环”之中。要让这些贫困地区发展起来,仅仅依靠外部输送的“血液”是远远不够的,确保贫困地区的孩子享有平等、良好的受教育权利,提升贫困地区办学水平与质量,提高贫困地区孩子受教育水平,才能为贫困地区的发展增强内生动力,变“输血”为“造血”,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本文基于对阿尔山市明水河镇教育扶贫工作研究,分析教育扶贫的发展,村民对子女教育的意识转变以及教育对于贫困家庭的作用。

  一、从“智贫”到致贫——明水河镇长期贫困的恶性循环

  阿尔山市明水河镇,辖区面积为2012平方公里,明水河镇户籍总人口数2277户,5289人,是个多民族聚集区,有蒙、汉、朝、回、锡伯等民族。辖区内有明水河、西口两个社区和西口村、明水河村、好森沟村、蛤蟆沟村四个村。其中,明水河村常驻人口926户,2226人;西口村648户,1995人。长期以来,明水河镇是阿尔山市扶贫的主要乡镇,教学条件艰苦,是教育扶贫的重点区域。明水村和西口村地处阿尔山市偏远林区,人口较少,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教师流失严重,且两村没有公办幼儿园,在教学管理和教学水平方面比较落后。2010年3月,明水河镇西口小学仅剩学生18人,教师13人,暂时撤校,全镇仅剩明水小学一所公办学。

  2014年之前,明水河镇整体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其中,2011年明水河全镇义务教育适龄学生数为143人,九年义务教育以后继续上学的学生数为53人(高中27人、中专13人、大专9人、本科4人);2012年全镇义务教育适龄学生数为158人,九年义务教育以后继续上学的学生数为67人(高中33人、中专15人、大专12人、本科7人);2013年全镇义务教育适龄学生数为149人,九年义务教育以后继续上学的学生数为75人(高中36人、中专17人、大专12人、本科10人)。虽然,在2011-2013年间,明水河镇义务教育阶段无辍学学生,但整体上,初中毕业后继续上学,特别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明显偏低,而继续接受教育以及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是衡量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带领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不少从“智贫”到致贫的案例。今年32岁的徐春明是明水河镇人,家有5口人,父亲患有重病,不能正常行走,全的开销全靠母亲打工维持。为了贴补家用,小学毕业的徐春明便辍学了。由于受教育水平低,想要外出打工的徐春明处处受挫,只能回家和母亲一起经营豆腐坊,生活拮据。

  今年38岁的张春红是明水河镇西口村村民,家有6口人,母亲患有严重的类风湿,无法从事体力劳动。一家的生活开销全靠父亲一人打工维持。小学毕业之后,张春红选择辍学在家务农。2018年,在政府的帮助下,她家申请了小额扶贫贷款用来养牛,但是由于知识水平低,不能做到科学化养殖,导致养殖效益低下,辛辛苦苦一年却挣不上多少钱。

  二、从扶贫到扶智——扶贫手段及力度的迭代升级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央进一步加大教育扶贫力度,根据中央关于加大教育扶贫工作的指示和要求,针对明水河镇从智贫导致智贫的客观事实以及恶性循环,在各级党和政府的支持下,自2014年以来,明水河镇的扶贫工作手段及力度不断迭代升级,教育扶贫在整个扶贫工作中的地位更加重要,投入力度也显著增加。通过五年多的积极努力,明水河镇的教育条件与教学质量显著提升,扶贫工作整体进入精准扶贫、教育扶贫的新阶段。当地主要在三个方面加大了教育扶贫力度。

  首先,加大对教育的直接财政补贴力度。阿尔山市制定了《阿尔山市教育扶贫政策措施》,规定对幼儿园学生每年补助2000元,小学生每年补助2000元,初中生每年补助2500元,高中生(中职)每年补贴3000元,大专(高职)及本科生每年补贴10000元。

  其次,积极改善当地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及条件。2016年5月,明水河至西口村校车开通,初步解决了西口学生上学难的问题。2017年,教育局为明水小学装备了同频互动主讲教室、同频互动听课教室。2018年,在硬件建设上政府投资为明水小学新建了113平方米教师周转房,300平方米专用教室,80平方米水冲厕所等,并将学校自供暖改为集中供暖。还为学校更新了多媒体电子白板、教师电脑22台,学生电脑29台、3D打印设备、A3打印机等教学辅助设备。

  再次,加大对个别困难学生的特别帮扶。例如,当地教育部门了解到西口村有一名儿童,由于身体残疾一直未就学。明水小学结合实际,对该名残疾儿童展开了送教上门服务。

  三、从“智富”到致富——教育扶贫功能价值充分彰显

  自2014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精准扶贫、教育扶贫的指示要求以来,在各级党和政府的支持下,明水河镇教育扶贫功能价值充分彰显,一个全新的从智富到致富新的可持续脱贫之路已经显现,正在不断改变着当地居民特别是贫困居民家庭的生产、生活和精神面貌,成为建立美丽乡村和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动力来源。

  首先,教学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初中毕业后接受继续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比例上升明显。据统计,2018年,明水河镇全镇有6-14岁义务教育年龄段学生228人,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镇无辍学儿童,九年义务教育以后继续上学的学生数为88人(高中37、中专19、大专13、本科14、研究生5人)。显然,这些接受高等教育学生比例的增加,未来必将在当地经济及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人才支撑作用,为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长期智力支撑。

  其次,教学条件明显改善。在2014年,阿尔山市在兴安盟率先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标验收工作的开展,使学校在硬件建设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学校功能教室及教学设备配备齐全,校园环境得以改善。同时,通过支教教师、特岗教师、教师交流政策等,解决了学校教师短缺的问题。目前,学校教师配备齐全,能够开足、开齐课程,并且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社团活动,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大大提高。

  再次,教育扶贫带动乡村复兴。近年来,明水镇的村民越来越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支持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不但没有出现学生辍学现象,并且越来越重视子女受教育水平。明水河镇教育条件的改善,使更多当地人愿意子女在当地就学,自身也更愿意在当地生产生活,由此带动了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又将为教育等各项生活条件的改善提供经济基础,由此开启了教育改善与脱贫致富、经济发展之间新的良性循环。

  最后,教育改善引领脱贫致富。世界银行的研究显示,以世界银行的贫困线为标准,如果家庭中的劳动力接受教育年限少于6年,则贫困发生率大于16%;若将接受教育年限增加3年,则贫困发生率会下降到7%;若接受教育年限为9至12年,则贫困率下降到2.5%;若接受教育年限超过12年,则几乎不存在贫困的状况。而这一事实也正在明水河镇不断发生并得到持续验证。在明水河镇居委会的协助下,通过对明水河居民的家庭收入和学历情况进行了随机调研,有效验证了当地教育改善以及学历提升对脱贫致富显著的显著作用。

  在调研过程中,笔者接触到了不少因为接受教育改变家庭贫困面貌的案例。明水河村民杨华,小时候因病造成肢体残疾,行动不便,家中还有两个弟弟,母亲体弱多病,一家5口人生活极其困难。但杨华身残志不残,和正常孩子一样学习上进、不懈努力。2005年7月,杨华考入兴安盟卫生职业技术学校。中专毕业后成为一名药剂师,他响应国家号召回到家乡开了一家药店,现在平均每月收入近一万元,家庭条件大大改善。他不忘初心,遵守职业道德,热情服务家乡,多年来他的优质服务,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信赖和好评。如今他娶妻生子,还扩大了小药店规模,一家老少三代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明水河镇明水河村村民包勇,家中姐弟3人,尽管家庭困难,但父母坚持将其送到兴安盟农牧学校读书,中专毕业后回到明水河开了一家兽药店,由于诚心经营,获得了周边村民的认可。借着村内发展旅游的契机,眼中尽是商机的他又开了一家旅游宾馆,住宿环境清洁、舒适,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

  四、结论

  明水河镇教育扶贫的成功经验从微观层面充分证明了“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起来”“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等党中央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断及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及重大意义,体现了教育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中坚作用。目前,中国仍在全面深入推进和落实党中央关于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在这一伟大进程中,明水河镇的经验启示我们,“智贫”必然致贫,扶贫应先扶智,“智富”必然致富。(李诗彧 北京市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乔佳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