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理论 >> 正文

林毅夫:新时代发展关键在于推动实体经济产业转型升级

发稿时间:2019-01-17 13:40: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日前在《西部论坛》2018年第6期独立署名发表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经济发展态势与新时代转型升级展望》一文。林毅夫认为,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这是中国对世界作出的贡献。党的十九大作出了重要论断,指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时代。在这一现实背景下,准确把握中国未来发展态势尤其重要。在中国经济的总体发展态势下,作为一个中等发达的经济体,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发展实体经济。

  林毅夫认为,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能够实现长达39年的平均9.5%的增长,并高出“常态化增长”的2倍水平,其根源在于,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拥有“后来者优势”。发展中国家的收入水平低,代表的是产业附加值低,所在产业使用的技术不是最新最好的技术。从经济学意义上而言,新一期生产使用的技术比现在的技术好,即为技术创新,新一期投资所进入行业的附加值比现在行业的附加值高,即为产业升级。我们引进使用发达国家用过的技术,就是技术创新;投资于发达国家已经成熟的产业,就是产业升级。通过利用发达国家成熟的技术或产业,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成本和风险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40年快速发展的主要机制,即“后来者优势”。林毅夫认为,不管外部形势如何,中国仍然能够维持一个合理的投资增长速度。投资可以创造就业,从而增加家庭收入,扩大消费。可见,中国到2020年前维持6.5%左右的增长速度是完全可能的。到2028年,维持5%-6%的增长是完全可能的,到2040年,维持4%-5%的增长完全可能。现在中国经济规模占全世界15%左右,按照6.5%左右的增长,每年对世界增长的贡献将达到1个百分点。每年世界经济增长大约3%,其中30%的增长在中国。中国仍然是全世界增长态势最好的国家,这种态势还将持续。即使出现了中美贸易争端,根据有关测算,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多只有0.5个百分点。到2020年前,我国应该有6.5%左右的增长速度,扣除0.5个百分点的增长,还有6%的增长,属于中高速增长。只要我国保持定力,继续深化改革,以中国经济增长的态势,一定可以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林毅夫指出,新时代发展关键在于推动实体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如何通过创新驱动,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中等收入经济体可将现有实体经济的制造业分成五种不同类型,实现相应的创新方式。一是追赶型。中国和发达国家都有这类制造业。但同样一部机器或设备,中国的卖价比发达国家低。应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海外并购同类产业中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来源。二是领先型。中国有些产业已领先世界,比如,高铁,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电产业,都是全球领先。领先型产业,必须依靠自主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才能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三是转进型。对于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产业,部分企业可以升级到品牌、研发、品管、市场渠道管理等高附加值的微笑曲线两端。四是换道超车型。这类新兴产业的特征是人力资本需求高、研发周期短,如信息、通讯产业的软件、手机等。在这类产业发展上,中国拥有国内市场巨大、科技人才多、生产加工能力完备、能够迅速把概念变成产品等优势,并出现了华为、中兴、阿里巴巴、腾讯等成功企业。五是战略型。战略型产业的研发周期长,需要高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战略型产业可分成两类:一是国防安全产业,生产飞机、大炮、航空母舰,研发周期长,比如,新型战斗机的研发周期可能长达30年,航空母舰的研发周期可能是40-50年;二是战略新兴产业,这种产业未必与国防安全直接相关,但其研发周期长,资本投入大。虽然此类产业不是中国的优势,但如现在不投入,不掌握专利和关键技术,将来可能陷入被动,届时高价也可能难以买到专利。新能源和新材料领域也是如此。林毅夫认为,无论哪类产业,技术创新必须重视人才,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才发挥的制度环境尤为重要。展望未来,新时代中国面临巨大的发展机会,抓住机会的关键在于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

  此前,林毅夫曾应邀莅临重庆,出席2018中国绿色金融创新发展高层论坛暨江北嘴财经论坛年会,并在重庆工商大学学术期刊社副社长、《西部论坛》常务副主编莫远明编审主持的论坛闭幕式上作了题为《新结构经济学助推西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主旨演讲。

  林毅夫系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院长,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曾担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在政策层面和学术界有广泛的影响。2018年12月18日,林毅夫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并入选中国青年网理论频道特别推出的“致敬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智库建设40人”。

责任编辑:杨丽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