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评论 > 理论 >>  正文

【理上网来·辉煌十九大】扎实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根基

发稿时间:2018-02-03 14:53:00 来源:央视网 作者:张茂荣 中国青年网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实体经济结构优化、发展稳健。

  实体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底座”和“根基”,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极其重要。经济体系的现代化首要就是实体经济的现代化。当前,一些发达国家金融部门过度扩张,经济空心化严重,结构扭曲、失业率高企,社会矛盾突出,造成了政局动荡,影响了经济长远发展。因此,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刻认识到:只有进一步重视实体经济,才能更好顺应经济发展趋势,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发展实体经济,要做到以下三大方面:

  一是大力发展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从全局看,无论是防范金融风险、避免“脱实向虚”,还是创造财富与就业、改善民生,都需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发展先进制造业。从产业演进规律看,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发展好了,以金融为代表的虚拟经济才可能持续发展。

  发展先进制造业,需要加快去产能进程。去产能去的是“三高两低”(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低产出),不再搞严重过剩、缺乏竞争力的低水平实业,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目前,我国去产能效果明显。2017年,我国钢铁、煤炭、煤电行业去产能均提前超额完成目标,“十三五”前两年全国退出煤炭、钢铁产能已分别超过4.4亿吨和1.15亿吨,2018年有望完成或提前完成去产能任务。

  二是大力提升创新能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我国提出的补短板,其实补的就是创新能力。过去5年,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充分彰显了我国创新能力的提升。但是,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仍与经济实力不相称,与经济建设主战场和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不适应。

  鉴于此,我国必须坚定贯彻创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实现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为此,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战略科技力量,实现重大突破和颠覆性创新;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要倡导创新文化,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三是大力推进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实体经济,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而要加强经济国际合作,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并且相互学习借鉴,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目前,我国正通过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国际产能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再平衡,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不断改善营商环境,加快制度创新,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在推进国际经济合作方面,我国今后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第二,拓展对外贸易,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优化进出口结构;第三,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优化区域开放布局;第四,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资、生产、服务网络。

  由此可见,发展实体经济已经成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只有着力壮大实体经济,只有不断做强实体经济,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张茂荣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姚春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