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专家谈】中国一定会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发稿时间:2017-10-30 16:18: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作者:王灵桂,中国社科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研究员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长达约200分钟的报告。报告中多处谈及全球治理问题,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大国风范、承担大国责任、发挥大国作用指明了前行方向,充分展现了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十八大以来,中国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环境状况得到改善,积极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实施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过去的五年,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在过去五年里,中国已经具有了相当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未来的岁月里,中国新的更大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将表现和体现在什么地方?将如何表现和体现?纵观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挑战,可以说面临着怎样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大挑战。

  面对世界各国发展普遍面临的难题和挑战,十九大立足中国自身国情和发展实际,以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的豪迈气概,为在5000年文明的画卷中铺展耀眼夺目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用独具特色的‘中国智慧“,提出了治愈发展病的“中国药方”,绘就了贡献世界和平的“中国方案”。这不但将成为中国未来更大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的源泉,而且将为世界发展、国际和平、人类幸福打造一条成功之路。

  世界银行在2007年主题报告《东亚复兴:关于经济增长的观点》一文中首次提出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的警示,报告中指出,“中等收入国家受到低收入国家低工资竞争者在制造业和高收入国家创新在快速技术变革行业的双重挤压”“比起较富或较穷的国家来,中等收入国家的增长会相对较慢”。后来,“中等收入陷阱”这个概念被运用来类比拉丁美洲以及若干亚洲经济体的困境:一些前期增长迅速的低收入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水平后,经济增长会陷入长期的停滞或回落,在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后仍不能进一步发展为高收入国家。如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菲律宾以及中东多国便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例子。大野健一根据亚洲和拉美经济体发展历史经验,认为经济体可以通过外资引进、规模扩张、技术吸收和技术创新的方式完成五个阶段的产业赶超,但是很多经济体由于无法提升其人力资本,无法完成技术吸收进入第三阶段,这种“天花板”现象就是“中等收入陷阱”。

  亚洲发展银行则将“中等收入陷阱”定义为“无法与低收入、低工资经济体在出口制造端竞争,并与发达国家在高技术创新端竞争,这些国家无法及时从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本的资源驱动型增长转变为生产力驱动型增长”;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将“中等收入陷阱”描述为: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一些)国家从历史上在发展中出现一系列新挑战,导致低增长而陷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为“中等收入陷阱”定义为“高速增长经济体停滞在中等收入水平,并无法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现象”,其本质是“增长放缓的一种特殊情况,即突然性巨大且持续的波动背离于条件收敛下预期的增长路径”。虽然有关“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并不统一,但其基本涵义是描述一个经济体从中等收入向高等收入迈进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经济增长的停滞和徘徊的现象。因此,“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在本质上是一个经济增长及其动力问题,从中长期增长来看,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增长缺乏新的动力。“中等收入陷阱”的提法在学界研究中一直存在争议,但也正是反复、激烈的学术争论,使这个概念成为社会普遍知晓的一个经济学概念。

  同时,“中等收入陷阱”在中国也引起了决策者的高度重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从一个人均国民总收入低于200美元的贫穷农业国成长为世界上最大的最具活力的制造业中心。2010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43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定义的标准,中国可被称为“中等收入”国家,后又经过5年中高速增长成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中国在近一代人的时间内,几乎取得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工业成就,但同时也在极短时间内积累了西方国家经历过的腐败、环境污染、产能过剩等诸多问题,而且中国同时也面临着老龄化和人口红利消失等压力,经济增速开始放缓,一个很自然的问题就是,中国会不会也像绝大多数的中等收入国家那样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如何采取措施以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这些问题不仅在业界和经济学界被广泛提及,而且在政策界也备受关注,因而进入“新常态”后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学问题。

  在近年来的学术讨论中,“中等收入陷阱”似乎成为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繁荣和富强的魔咒和难以逾越的“天堑”。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似乎也将成为“中等收入陷阱”的“猎物”而难以脱身。但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下,中国近五年来的发展成效已经把“陷阱”成功转变为通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正视“中等收入陷阱“可能带来的风险,围绕什么是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等重大问题,在实践中面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深刻调整和变革等,审时度势,深入思考和把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将改革开放看作“伟大觉醒”“活力之源”“重要法宝”和“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既挂帅又亲征,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要环节亲自协调。在这种持续努力下,各领域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起来,改革局面在奋力前行中积厚成势,全面深化改革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显著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彰显。

  也正是如此,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时代规划。他指出,既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

  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为此,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将“陷阱”变为通途,不能坐而论道,不能等天上掉馅饼,不能夸夸其谈。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我们要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要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丰硕成绩,党的十九大描绘的宏伟发展蓝图,使中国这艘巨轮增加了更多劈风斩浪的动力。我们相信,在这种气吞山河的宏大气魄面前,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苦干实干的奋斗面前,挑战将变机遇、“陷阱”必成通途,国外某些学术界的所谓预测将会永远停留在纸上。

责任编辑:王凤标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