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理论 >> 正文

【中国经济大家谈】企业降成本,中国经济的必经之路

发稿时间:2015-12-23 09:14:00 作者:谢伟锋 来源: 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谢伟锋

  作为定调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纲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告全文甫一推出,就得到各界全方面的解读。

  “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结构性改革任务十分繁重”,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出的明确信号。中国经济要迎难而上,战略和战术上都要有所倚重。而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的关键点,也可谓是“五箭齐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把“帮助企业降成本”放在了五大任务中的重要位置,而这也是中国经济的必经之路,毕竟企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主体之一。而本届政府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简政放权的行政改革,出发点正是降低企业的成本。

  企业成本并不局限在人才、资源、技术等显性层面上,它更依托于社会服务属性的支撑和流动性的畅通,政府在里面有重要的角色担当,它的脉络展开得是“粗中有细”。我们看到,在中央工作会议公告上,不仅有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等宏观举措,还有降低电力价格和物流成本等微观动作。层次分明的动作,力有所指的方向,用公告里的话来说,这就是要打出的“组合拳”。

  “组合拳”的打出,拳拳到肉地是要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企业开张办厂的头等大事,自然是“钱袋子”问题。一直以来,企业融资难贷款难,尤其小微企业对此更有感触。增加流动性,成了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结构性改革中企业所要面临的“造血问题”。

  对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为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降低融资成本,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总量适度增长。”金融追随政策而动的风向标意识明显,顶层设计的意识指明,不啻是企业的“定心丸”。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对“降成本”中的关键一笔。相比于减税所处的下游环节,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更可以认为是“利在上游”。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关键字就在于“制度”二字,由政府制定出的规章制度在市场运作中,应当在质量和效率中得到本位的体现。企业创新能力、全要素生产率也都应在融资成本、交易成本等制度性成本得到最大化保障。说到底,就是要减少政府对市场和企业不必要的干预。降低了这个环节的成本付出,企业也就能够更加的“轻装上阵”。

  大众普遍认为,企业要降成本,减税绝对是重头戏。其实,这是一种单向性的思维。结构性改革中,面对经济下行的不仅是企业,政府也将伴随着财政收支压力的局面,要怎样拿捏其中的尺寸,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目前来看,更好的方法是用市场化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就强调“要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并着重点到“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营造公平的税负环境”。在今年10月份的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就提到用政府税收减法换取“双创”新动能加法。用结构性减税和定向减税的政策对于企业来说是“利当下”,而通过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等新政策,则更具有“惠长远”的目光。这样的减税,自然是减到刀刃上。

  降低社会保险费,是企业降成本的呼声集中领域。“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提出将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这表明我国将告别“五险一金”,走向“四险一金”时代。这种“加减法”看起来动作幅度不大,但对于企业来说,所承担的真实费用则有显著下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这个作为要务来抓,意味着政府要社会服务将有更多的成本支出。可见,在权力和责任两者之间,政府站在了全局的角度考虑得更多。

  在降低电力成本和物流成本上,可以“小中见大”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切入点之丰富。这两项成本支出某种程度上并不由生产方所控制,尤其是这其中的能源价格波动之剧烈,也成了企业成本不可控的掣肘原因。我们看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有通过推进电价市场化改革和流通体制改革的具体抓手,用市场化的方式来确定成本的可控性。国人历来有集小胜为大胜的理念,在电力和物流等区域领域的改革来为中国经济添砖加瓦,用意也正是如此。(谢伟锋)

责任编辑:李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