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评论 > 今日话题 >>  正文

硝烟味越淡,“年味”越浓

发稿时间:2015-02-18 08:22: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作者:周明华

  春节的脚步踏至,关于城市的上空是否该响起鞭炮声的争论,似乎成了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舆论场的焦点和热点,再次展开。由于近年来崇清尚俭、崇德向善、崇实守法的新风尚正在生长,赞成城市禁放的声音较响。但也不缺反对之声,最主要的理由便是:鞭炮不响、年味不浓。

  稍早些时候,全国灰霾面积一度超百万平方公里。多个城市雾霾天气要么连续袭击,要么频频杀“回马枪”,城市空气质量堪忧。除夕之夜,雾霾若与爆竹“唱双簧”,那空气质量必定跟着遭殃,可谓是瓦漏逢雨。有网友担忧,“若除夕也遇霾,燃放烟花爆竹,PM2.5肯定爆表。”鉴于此,多数网友赞成在春节期间少放甚至不放烟花爆竹。

  此类议论前些年有过,而今年似乎更有切肤之痛。空气被污染,谁也无法置身其外。诚如钟南山院士所说,“据研究,PM2.5每立方米增加10个微克,呼吸系统疾病的住院率可增加3.1%,大气污染比非典可怕得多,谁都跑不掉”。然而,即便如此,一些人似乎仍未真正从空气严重污染的窘境中醒来,仍固执地拿净化空气工作推行不易一类的理由来拖延搪塞。

  看来,人心很容易被雾霾笼罩,雾霾暂时散去,又会很快忘记往日的口罩。治理雾霾,一些人总认为个人努力是杯水车薪,“年味”罩年关,禁放鞭炮太难。诚然,“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传统年俗里,鞭炮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在农村长大的人,对此记忆尤为深刻。有一种“无鞭炮不过年”的感觉,除夕夜到初一,鞭炮声几乎就从未断过,“鞭炮情结”也留在了儿时的记忆中。

  但社会是进步的,各种文化传统也是在不断发展中前进,过去对环境的“不在意”,并不代表大放鞭炮对环境的伤害为零。事实表明:集中燃放烟花爆竹将释放大量烟尘,包括PM2.5,对空气造成的污染后果很严重。拿成都来说,据环境监测的保守估计,燃放烟花爆竹可导致实时空气污染指数至少上升10倍。2011年春节燃放烟花爆竹,不仅导致成都市城区空气污染7天,而且这7天的污染对全年的PM10平均浓度都产生了明显影响,导致成都PM10年平均浓度上升5微克/立方米。

  事实胜于雄辩,事实更是命令,周遭环境被污染,伤害的是每一个人。我们需要强化责任与担当。有了责任意识,才会穷尽一切办法,谋划“超常”策略去治霾。具体来说,就是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平时做起,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增强责任意识、节约意识、环保意识,以实际行动,去做一个个看似不起眼的空气“净化器”。

  说不放鞭炮是丢掉民俗,会淡化“年味”,我看未必。中华民俗原本丰富,春节民俗的最终落点也不该仅仅是漫天飞舞的烟花。不放鞭炮,其实也能过上闹热年,比如北京人逛庙会看绝活,澳门同胞可拜妈祖逛花街,成都可以陪父母到大庙会写副春联、带孩子到熊猫灯会赏璀璨灯火……事实上,在社会发展中,人们只有不断鄙弃旧习气、旧作风,汲取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新营养,接受新风尚的洗礼,才能吐故纳新。

  保护大气环境已成文明社会共识,如今,每到春节放鞭炮的旧俗,的确是到该改一改的时候了。作为现代市民,应当尽量不去燃放烟花爆竹,或者干脆用“绿色”的电子爆竹营造喜庆气氛。这样既能让人感受年味,又能保护环境、尊重他人!这是对生命健康负责,对我们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负责。(周明华)

责任编辑:贾元熙
 
版权声明: 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