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沦为培训机构
两千多年前的《论语》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悠然和谐的师生画面“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意思是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孔圣人约上五六人,再带上六七个童子,在沂水边沐浴,在高坡上吹风,一路唱着歌而回,寓教于乐,谈天说地中把孩子们给教育好了。可看看现在,在应试教育这种大环境下,“唯分数论”才是主流,学校成了“高分流水线”,老师成了“车间操作工人”,他们一步一骤地想把学生塑造成“高分机器”,哪有时间给你讲人生感悟,讲三观伦理,讲世情百态?不听话就要管到你听话,强迫、压制孩子的天性在所难免,分数是学校、老师和学生们的第一个对立。
浮躁的时代只能培养出浮躁的人才
转型期的中国跟上世纪处于同一时期的欧美发达国家一样,急剧的转型的时代变迁,造成社会观念碎片化和冲突化,不同社会观念之间已经足够产生巨大摩擦和碰撞。学生的思想现在愈发独立、开放,他们现在的世界远不是学校和家两点一线的维度,这个社会给了他们思想上、甚至是行动上更大的可能性。孩子们的思想阵地,老师们不去用“正能量”占领,自然有网络黄赌毒和各种负面信息填充满了。学校传授的知识仅能成为学生的一部分,同样重要的是对学生思维、认知的开拓。学校和老师们要想有更好的开拓,首要的就是主动接受学生的思维现状,不应忽视,更不能一概抹杀。如果我们的教育经历几代人后,还是没能从“工业生产”还原成“农业生产”,若干年后再回来怪罪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只能显得既无用又无能。所以,与其处分带头“闹事”的学生,就不如就着英语课讲讲差点弹劾了美国总统的水门事件;与其硬生生地要求签订安全协议书,就不如人性化地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展有益身心的学生活动。我们的方法总能比问题多。
家长或许也成为了暗处的黑手
“教师是崇高的职业”这句话貌似成了过去时。曾经处于道德高地的师生关系,如今变得脆弱不堪。每到逢年过节,尤其城市里,家长购买礼物或者送购物卡送给老师已经是常态。不良的社会风气渗透进校园,这里有家长的攀比心理,但也有师德的下坡。家长为孩子的付出,包括每一张家长送给老师的卡,在孩子看向讲台上的老师的眼里都多了一份鄙夷和不屑。在金钱和权势之下,老师也没有什么值得被尊重。在这种大的环境和氛围里,作为陷入其中的教师,此前“师者”的形象也再难以树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