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科技竞争优势将提振中国经济

发稿时间:2015-08-21 02:35:00 来源: 环球时报 中国青年网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最新CPI数据和此前的第二季度国民经济数据让一些“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不胫而走。我们必须承认,这些数据是当前中国经济的一种真实写照,但是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数据背后的经济学原理呢?

  无疑,中国经济正在步入中速增长的新轨道。这对已习惯于高速增长的人而言确实会感到一些不自在。那么,我们应该对其漠然视之或淡然处之,还是需要警觉和担忧呢?笔者认为,两者恐怕都不妥当。

  最新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已面临“双L优势”消失所导致的“产业外移”“产业空心化”新态势。由此带来的增长率下滑是与“中国双L优势”的消退成正比的。

  “双L优势”系指一国之劳动力(Labor)和土地(Land)之和作为国别固定成本所带来的绝对比较优势。例如,中国三十多年开放改革之所以获得高速增长的根源并不能片面地仅只归功于“劳动力红利”这一单L根源,而应准确地归功于“劳动力红利”和“土地红利”之“双L根源”。换言之,过往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其实就是由“双L之和优势”所驱动的。当“双L优势”之和不断攀升到与其他发达市场国家相接近的水平时,经济增长放缓就是不可避免的。

  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经济似乎已步入“黄昏”。然而,任何国家除拥有“双L优势”之外,还可拥有“自然稀缺禀赋优势”和“主动型科技竞争优势”。后两者都可以有效对冲一个国家的“双L优势”。有鉴于此,即便“双L优势”真的开始消失,中国也仍然可以借助其“自然稀缺禀赋优势”和“主动型科技竞争优势”来对冲掉因“双L优势”消退所出现的增长下滑的态势和趋势。

  那么,中国的“科技竞争优势”是否已经强盛到足以应对因“双L优势”消退而出现的增长率下滑呢?科技部关于2014年科技创新情况的统计表明:我国国际科技论文的数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二,被引用的次数逐年增长至全球第四;国内有效发明专利预计达到66万件,比上年增长12%。另外,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预计达8577亿元,比上年增长14.8%。高技术产业主营收入接近13万亿,比上年增长12%。115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高新区实现总收入23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约15%。

  此外,“互联网+”正在引发的深层次市场革命,也是无法借助传统工业体制进行精准统计的。

  有鉴于此,中国不仅能借助主动型“科技竞争优势”来克服因“双L优势”消退所引发的增长率下滑,还将会在“十三五末期”迎来全面腾飞。若中国GDP按7%的年递增率来增长,而高新产业按15%的比率增长,高新产业总量占GDP的比例,将从现在的26.96%升至5年后的53.20%左右(高新产业总量约46.26万亿,GDP总量约86.96万亿)。这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都将由“科技创新优势”来替代性驱动。中国也将由此彻底摆脱仅靠“双L优势”来驱动高速增长率的传统工业化增长方式了。“黄昏”过后的中国即将迎来自己的新曙光。(马国书)

 

责任编辑:杨丽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